威德自在菩萨章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第一文殊一章。通为上中下三根之人开解。第二普贤一章。通为上中下三根之人开行。第三普眼一章。依文殊之解及普贤之行。入二空观。兼仿修法界观。既入观方有疑。故有第四刚藏一章。发起三疑。请问于佛。既有疑必推究轮回根本。故有第五弥勒一章。请问断除轮回根本。佛令断贪爱之心。既断贪爱之后。行人到此行解具足。必有所证。故有第六清净慧一章。安排凡贤圣果地位阶降。掇送行人从凡入圣。所以道因解起行。因行入观。因观起疑。因疑有断。因断有证。问云。行人于普眼章入二空观。证入圆觉成佛否。答。成佛。又难云。既入二空观已成佛了。何故更有刚藏之疑情。弥勒之贪爱。清净慧章之地位耶。答。能所分故。谓普眼一章。即行人能观之智。刚藏与弥勒二章。皆是行人观中所断之惑。清净慧一章。亦是行人观中所证之地位。是知此三章经文。皆是观中所除之节病。病尽只就观中成佛。离观之外更无别有经文也。又难云。既是观中去节病之经何故却于观后宣说耶。答此谓之言不并出。文不累书。理不顿显。所以在后。今威德章者。由世尊广开方便说法度人。或有一类上根之人。于前六章经文中。闻佛开示二空观行相。并断贪爱。轮回根本。及示证入地位阶级。莫不一时踊跃欢喜。悟明心地。证入圆觉。譬如出厩良驹才见鞭影而行也。其间更有一类中根之人。亦于六章经文中。闻佛如是开解。如是开示观门。如是遣疑惑。如是证入差别。但以根劣。执粗不能入二空等观。譬如大宝埋在尘土之中。于是威德自在菩萨。伤迷救误接下垂方。以此之故。遂起请问。世尊作何方便。救度中根之人。故有此章经文。又云别明观行者。此别之一字。乃对前通明观行得名。此有二义。一则由一类上根之人。已依前二空观门证入毕。更不假修三观诸轮故称别。二则此三观诸轮。各各自别只如三观。或是一人具修三观。或只修一观。或修二观。或单复交络。遂成二十五轮。被二十五种人故。称别也。于中。前二章经三观修行。后二章经两重除障。今威德章。即正明三观行相也。

四明聪讲师曰。实相体寂。因元静乃称止。本觉虚照。因常明故曰观。妄风俄动假妙奢摩他。而止之心珠久昏。须毗婆舍那而观矣。故圣人设教非秪一端。或止。或观。或云谛境。或云止观。病既多端。药亦随转。威德随顺觉性。承佛圆音。启三观之雄规。导四门之正路故。有□□□义也。

于是。威德自在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言威德者。此有二义。一约事说。二约理说。且事说者。譬如有人有威故。令下畏之。有德故。令下慕之。且理说者。威字如道如德。盖威即圆觉体德。即圆觉用。何以知之。如华严法界观序云。甚矣众生之迷也。身反在于心中。若大海之一沤耳。而不自知有广大之威神而不能用。又如道德经云。民不畏威则大威至。解云。小威者死生也。大威者道体也。由此门三观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挠。妄惑不能侵。故表菩萨于圆觉体用中得大自在。故曰威德。

大悲世尊。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

菩萨赞佛。于前章善说。凡夫菩萨如来等。随顺觉性。

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

闻佛宣说。心即开悟。不待修行。先获利益。圆音佛音一震。四众普闻也。

西蜀复庵禅师曰。广为我等分别。如是随顺觉性者。此是领前章。依凡贤圣果地位。渐证之经文也令诸菩萨。觉心光明。承佛圆音。不因修习。而得善利者。此领前章。居一切时。不起妄念等。忘心顿证之经文也。觉心光明者。谓前闻佛说渐证顿证法门。使一切菩萨了达本觉真心之体。于此体上起大光明遍照法界之妙用。此之觉心光明显发者。有类。楞严经云。如我按指海印发光。若就事说即佛手指上有纹印也。若理说则表能入之智。海印者。即表所入之定即体也。发光者。表于体上起大妙用也承佛圆音者。承受也。圆音者。于一音之中具一切音。谓之圆者。此是佛说圆顿之音也。不因修习。而得善利者。谓闻此法门。尚更不假三大阿僧祇修行。而使克获成就圆觉胜善利益。何况勤而行之者也。此谓之不历化城便跻宝所。楞严云。狂法顿歇。歇即菩提胜净妙明。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

世尊譬如大城。

谕圆觉性。

外有四门。

谕诸行门。

随方来者非止一路。

东西南北之人。各由一门而入。岂止一路而已。盖喻悟入圆觉者。非止一法也。

一切菩萨。庄严佛国。及成菩提。非一方便。

庄严佛地。及成圆觉。方便法门。非一而已。

唯愿世尊。广为我等。宣说一切方便渐次。

请佛宣说一切行门。

并修行人。总有几种。

又请佛说诸修行者。

令此会菩萨。及末世众生求大乘者。速得开悟。游戏如来大寂灭海。

涅槃之道。广大深妙。故以海喻。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中先立理也。唯愿下乃正请也。譬如大城至非止一路。此先举喻也。一切菩萨至非一方便。此次举法也。大城者。喻圆觉也。四门者。喻行门也。何谓之行门。即信解行证也。只如有一大城。欲东门入者。当示之以东路。欲西门入者。当示之以西路。南北亦然。今一切菩萨亦复如是。于三界之中。度脱一切众生。掇送直至无上正等正觉。庄严诸佛国土。岂是一方便。而能了得此大事因缘。然欲从信门入者。当示之以信法。欲从解门入者。当示(之以)解法。行证亦然。良由病有千门。药生多品。投机随器。不得一同。宗镜云。根机莫等。乐欲匪同。然四门入处虽殊。在一真见时无别。如获鸟者罗之一目。不可以一目为罗。似理国者功在一人。不可以一人为国。此之谓也。教中说凡度得一人成佛曰庄严者。由佛果本具藉因饰成也。

四明聪讲师曰。实相是一法。佛说种种名。今言四者。且略而言之。四门者。空门。有门。亦空亦有门。非空非有门。佛世有四外道。云供养佛得福生天。我只要生天。不要证阿罗汉。一人先去供养佛了便要去。佛云。诸行无常。此人掩耳而走。第二人亦如是欲去。佛云。是生灭法。掩耳而走。第三人亦如然。临去佛云生灭灭已。掩耳而走。第四人亦如是。供养了便欲去。佛云。寂灭为乐。又急掩耳而走。四人去后共在一处聚。问你见佛如何。一人云。佛说诸行无常。一人云。是生灭法。一人云。生灭灭已。一人云。寂灭为乐。四人共闻一偈。俱证阿罗汉。一偈是圆觉。四句是四门。随汝一句而入。云方便者。即渐次圣人设方便非止一端。证有渐次。根性既殊。所修差别。所证浅深阶降不同。大寂灭海如捣万种香为丸。烧一丸具足众气。众流入海同一咸味。即圆觉海会。

尔时世尊。告威德自在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问于如来如是方便。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威德自在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善男子。无上妙觉。遍诸十方出生如来。

无上妙觉之性。大包太虚。故曰遍诸十方。众生悟此妙性方证佛身。故曰出生如来。

与一切法。同体平等。

既证佛身。则无染无净。无凡无圣也。

于诸修行。实无有二。

诸修行者。实无二法。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称性标本也。无上妙觉在东则全东。西则全西。南北上下亦然。所谓六通四辟。糠秕瓦砾。小大精粗。其运无乎不在。所以华严云。法性遍在一切处。一切众生及国土。三世悉在无有余。亦无形相而可得。且一切诸佛果上得号为如来者。盖因地莫不同修此妙觉。同证此妙觉。皆从此妙觉而出也。非唯一切如来从此而出。乃至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外及山河大地。色空。明暗。一多。大小。凡圣。染净。心境。种种诸法。亦尽从此妙觉而出也。何以知之。且如一切众生。于十二时中。大开眼见时。且道天为谁高。地为谁厚。山为谁青。水为谁碧。以至春为谁暖。夏为谁热。秋为谁凉。冬为谁冷。庄子云。孰主张是。孰维持是。孰居无事而行乐是。以此推之。一切法尽从自己一段光明中发现。称自己之性与如来之性。同一真体平等无二。无分无别无断故。一切菩萨若于此中起行修行。更无两条路。皆是修前二空观门。于此观中。莫不破疑断爱。根尘普净。悲智双行。离境离心。无能无所。前佛后佛皆如是修行。岂有二法乎。

方便随顺其数无量。

随顺修习。方便甚多。

圆摄所归。循性差别。当有三种。

周圆收摄归于一性。随性差别。则有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约随机之行以举数也。若据佛说。一代时教法门。皆是用方法便宜。对机治病。其数自有无量无边。卒难穷尽。今且圆融收摄。循随此中根众生之性。差别不同者。当有三种也。良为众生根性利钝不同。烦恼厚薄沉掉不等。随其机性。设教多端。若不如此。则难为趣入。故楞伽云。所说非所应。于彼为非说。彼彼诸病人。良医为处方。今此中根众生。其性虽有万差。而静幻寂三门一时收尽也。

四明聪讲师曰。无上者。众生无上佛是也。妙觉。证之极也。亦可云觉者照也。照即是观。即今之所示三观也。妙者空即假中。假即空中。中即空假。三观互融。故为之妙。如楞严妙奢摩他亦如此解。今向下正明三观。必其然也。

遍诸十方者。觉性亦名实相。亦名真如。亦名空如来藏。三世十方诸佛皆依此三出生。出生即修证。依大圆觉妙理修之证之。不依妙觉真如理观修之。即我见等无明业识命根不断。行法云。十方诸佛从方等生。不独是修之得成佛。亦依此迷之而入生死。生佛虽殊。妙理平等。但有迷悟之殊。非佛性有悟迷。乃佛生自有悟迷也。生佛一如。故曰无二。若迷圆觉循性差别。何止百端。今且言修圆顿三观者。故云圆摄所归的分三种。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下正宗三观。初泯相澄神观中。初标本也。此乃于前经开解。谓若欲入此观者。当须先且了悟自己分上本有灵明圆觉也。

以净觉心。取净为行。

既悟圆觉本来清净。则当以此心专取寂静以为法行。

由澄诸念。觉识烦动。

因以寂静。澄诸念虑故。清净之识显矣。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正释起行也。上悟净圆觉者属解。此以净觉心取静为行者属行。有解无行。如有目无足。有行无解。如有足无目。单轮只翼不能飞运。既了悟觉性。此是行本。必须依解而修方为妙行。譬如膏明相赖目足更资。意谓用了悟清净本觉真心为本。于十二时一向取静。悄悄地为所行之行。禅云一念万年去。古庙香炉去。寒灰枯木去。一条白练去。所以达磨云。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又宝藏论云。夫入道之径。内虚外静。如水澄凝万象光映。其意不沉。其心不浮。不出不入。湛然自如。此乃还家捷径。治病神方。前来十二时中。一向用动底心。此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