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觉菩萨章

四明聪讲师曰。禅本无病。病者非禅。病是自病。非病是禅。净名疏云。禅者佛心。智鉴圆明。又翻弃恶。如来纯净之智。本不有恶。恶即病也。圣人以禅为药。治众生病。岂可以病治人之病。今普觉快说禅病者。盖禅能治病。故云禅病。法华云。善知识者。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成佛。今求善知识者。言为人师范人。今末世中。己见不明。一盲引盲。瞎人眼目。说邪为正。自诳诳人。吾佛悬鉴将来。急说救病之方略。言四病。其实病则无量。然此四病。本自身生。身从心有病根。在心禅无异路。但人心多端。悲智不同。遂成四病。若也觅病于心。何心是病。何心非病。作止任灭方之可知。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行人前有我相。未可施功。到此前诸过已离。四相既除。方堪修习于修习用意中。复有是非。既有是非。觉犹未普故。此令依师免溺四病。四病既除。觉性无瑕。觉方普矣。又云。普觉本末。普觉粗细。普觉浅深。故当请问也。

大悲世尊。快说禅病。

赞佛于前章。善说四相也。

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稳。

使诸法众闻所未闻。心意豁然。获大利益。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禅病即前说四相。乃是行人入禅观中之病也。荡然者。如水之荡荡。深远之㒵。大安稳者。对二乘与菩萨分证分断分觉。此乃小安稳也。唯佛满证般若。为大安稳耳。

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何发心。令彼群盲。不堕邪见。

菩萨起此五问。请佛开示不群迷。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明请问之意。如人有子。病者偏忧。菩萨大悲。先哀末世。贤圣隐没。正法将沉。而外道邪法。攘臂于其间。如火炽然。盛行于世。正当佛种累卵危时。及夭伤之际。未审使一切众生。求何等人。前云求善知识。故今问也。二依何等法。三行何等行。四除去何病。使末世群盲。无目众生。依此诸法。不堕六师邪见。然群盲者。但是不见道之人。皆谓之群盲。如瞽却两眼不见一切。纵有谈说。亦非真实。涅槃经云。譬如有王告大臣言。汝牵一象。以示盲者。时大臣受来。乃集众盲。以象示之时彼众盲。各以手触。触已而大臣即还而白王言。臣以其象示群盲竟。大王即唤众盲。各各问言。汝见象耶。众盲各言。我已得见。王言。象是何类。其触牙者。即言象形如芦菔根。其触耳者。言象如箕。其触头者。言象如石。其触鼻者。言象如杵。其触脚者。言象如木臼。其触脊者。言象如床。其触腹者。言象如瓮其触尾者。言象如绳。所谓群盲摸象。各说异端。若使群盲开眼。分明照境。验象真体。终不说其尾牙等也。今经举群盲。即此类矣。问。前云发心。与此发心何异。答。云前发信心。此发住心。故不同也。

四明聪讲师曰。禅体静观体朗。禅则止心不散。观则照心不昏。大乘入道。以止观为筹幄。用定慧为先锋。破阵坏魔。良由于此。今云快说禅病者。为去佛既远。圣贤隐伏。邪法炽。盛魔强法弱。金鍮不辨。泾渭不分。说病为药。以邪为正。周璞郑璞名同体异。若无正见。徒劳苦行。故云求何等人。而乃正之法亦多种。邪法正法。恶法善法。以何等法而作规模。行亦多种。有正有邪。九十六种皆是邪行因。采花婆罗门。见比丘身生疮痒。以火炙之。外道见之。以火炙身为道故。有五热炙身。比丘不得命断遂乃投崖。外道效之故。有投崖赴火等。至有裸形持鸡犬等戒。皆是邪法。今云依何。等行修之。病亦多种。见思病。尘沙病。无明病。身病。心病。二乘人不识真病。往于贫里。止宿草庵。皆是佛法中病。当以何法去此二病。发心亦有多种。今求圆觉者。如何发菩提心。于是深识不思议境。如善财参五十三善知识。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心。未知仁者如何发心。如斯五事。并在末世。龙亡虎逝。正废邪兴。普觉如击石火。善逝如谷答响。

尔时世尊。告普觉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咨问如来如是修行。能施末世一切众生。无畏道眼。

能使众生。道眼清净。不畏魔恼。

令彼众生。得成圣道。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普觉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四明聪讲师曰。发心修行。先求正知见人。决择。

善男子。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发无量广大之心。亲近大善知识。欲修圆觉者。富择正知见之人。一切正知见者。种种知见。悉无染著者是也。

四明聪讲师曰。大心者。菩提心也。修圆觉者。非大道为心。孰能成就大志。发大心者多。成佛者少。经云。鱼子庵摩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期结果少。鱼虽生子多。成鱼者少。为风涛浪击。损多成少。庵摩花开花多。成果者少。菩萨发心亦复如是。百人发心。未必一人成佛。如佛与阿难。过去空王佛时。同发道心。阿难乐多闻。释迦勤精进。释尊已成佛。庆喜为侍者。安世高与一人同修行。此人虽修行。嗔心多。世高云。汝与我相似。不在我下。汝不戒嗔。将恐沦溺。死后在哄亭湖。作大蟒蛇。有千里威风。能分风送舟。受人牲灵祭享。后遇世高现身相见具说上事。尽将庙中所积金帛。与世高造寺。后生天界。所以守戒在心人之难能。今发心修圆觉。用寂照观心。亦须求正知见人。次择用心。最初一步若邪。终身为魔眷属。求正知见者。有云用佛眼见在心曰知只可六学佛知见。然后用佛知见。接化众生。非是唯独在。佛善知识。通该凡圣凡师人师也。佛世四信。灭后五品。普觉善用知见者。正问。今时人菽麦不辨。遇人先入者为主宰。避邪师如避蛇虎。如入蛊毒之乡。滴水不可濡唇。古云。宁破戒如须弥山。不可被邪师熏。一念流入藏识中。永劫取不得。

心不住相。

正知见人。心不著相。

不着声闻缘觉境界。

正知见人。心不执着二乘境界。传心法要曰。因声教而悟者。名声闻。观因缘而悟者。名缘觉。

虽现尘劳。心恒清净。

正知见人。虽化身于尘劳之中。其心未尝有所染着。

示有诸过。

正知见人。示诸过患者。欲与众生同事。而摄化之也。维摩诘经曰。示行贪欲。离诸染着。示诸烦恼心。常清净者是也。

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

虽示现种种过患。亦常赞叹真梵行。不使众生。入于不依戒律之仪式中也。

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发心修行者。求此正知正见之人。以为师友。方得成就无上正等觉也。藏经曰。阿者无也。耨多罗者上也。三藐者正也。三者等也。菩提者觉也。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答指示明师令伏事之人也。将发大心者。拣二乘之人发小心也。此属正因。求善知识者。此属正缘。然因亲缘疏。譬如种子即因。水土等即缘。因在内。缘在外。而种子虽自有之。若不假水土。则不发生。水土虽能发生。若无种子之时。而水土亦不能使有。今行人学法亦然。虽内有佛性。若不假师教开导。则佛性亦不能发显。如土木瓦砾等。本无佛性。则为师之者。亦不能使之有。是知因亲缘疏。今此行人。内既发大心。外求善知识者。乃是因缘具备。因缘既备。佛道方成。何以知之。华严中。文殊告善财云。亲近供养诸善知识。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缘故。光赞般若经云。欲学六度波罗者。当与真善知识相随。常当承事正知见人也。当求一切正知见人者。谓善解深法空无相无作。无生无灭。了达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心缘相。离能所相。究竟平等。不可破坏。无业无报。无因无果。性相如如。住于实际。然后于毕竟空中不妨。炽然建立一切诸法。此名正知见人也。心不住相者。此离凡夫烦恼境界也。不着声闻缘觉境界者。此离二乘。滞寂境界也。经云。宁在地狱。经百千劫。终不发二乘之心。法华云。若以小乘化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谓。此正知见人。于十二时中。心常远离凡夫。及二乘境界。虽然示现贪嗔痴。在三界尘劳染境之中。而心不曾染着也。亦同华严说。婆须密女。爱水而不溺。无厌足王。瞋火而不烧。胜热婆罗门。痴邪而不惑。又云。菩萨在家与妻子俱。未曾舍离菩提之心。示有诸过。赞叹梵行。谓此正知见人。以无量劫来愿力。欲度有过众生之故。遂假以同事相摄爱。令其心不相疑等与相亲近心。既相亲方堪受教。可以教之。当告之曰。若起淫怒痴等者。此是过当堕三涂。若修戒定慧者。此是超梦幻。出轮回。真实清净之行。如是种种赞叹梵行。常常使一切众生。入佛法律仪轨则中来。不使他从魔邪外道。凡夫无律仪轨则中去。大抵有轨则者谓之佛法。无轨则者是外道法。问。今佛法。未审有何轨则耶。答。有真空轨则之法。此之轨则之法。能令行人断障破疑。证体起用。若求如此正知见人。受教者。即便克获成就无上正觉也。

四明聪讲师曰。心不住相至入不律仪者。具大道心人。必不住相。不著有无。不醉声色。金刚经云。不着色声香味触。此人心如虚空。如鸟飞空。不住于空。若住相之心。乃是凡心。二乘心。顽境偏小妄心。并是小径。乃燕雀所游之道。若大道心是佛境界。是菩萨境界。如大象所往蹊径。故云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声闻止断见思惑。缘觉更侵习气。无慈悲心。不度众生。如獐独跳不顾后群也。正知见人。如良玉。居山石间。混在人世。或现尘劳粗恶境界。非是虎其皮羊其质。如取鱼垂钩不免香饵无饵。鱼不吞钩。知识用香饵为佛事。网罗法界众生之鱼。如傅大士。有妻子眷属。作世间事。梁武帝岂不识人庞居士十万家财载沉湘江。岂是抟财临死云。但愿空诸所见慎勿实诸所无。此二大士。抟财妻子。仍赞修圆觉者。教令断欲惑。为在俗者。教不罹。欲皆是方便仍入律仪。净名云。示受于五欲。亦复见行禅。又云。示有妻子。常乐远离。此皆示现过患也。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如是人者。即四依道眼端正。阿耨等九字。翻无上正等正觉。善知识以正观示人。以律仪戒法防非。此人即得正心行处。即无上等。依此发菩提心。皆入萨婆若海。

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

见此正知正见之人。须当供养。参问其法。不可顾惜身命也。古人立雪齐腰断臂求法者。正是此意。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此举内财之难舍。尚当舍之。谓若决择真实正见之人。便当舍自己泡幻之躯。以资金刚不坏之质。如将瓦器以换金瓶。即雪山童子是也。涅槃经云。我念过去作婆罗门。在雪山中。修菩萨行。时无佛亦无经法。时天帝释观见。即下试之。以变身作罗刹像。甚可怖畏。住菩萨前。口说半偈。已菩萨闻偈。心生欢喜。即从座起。以手举发。四向顾视。唯是菩萨。即便往问云。大士何处得是半偈义。乃是三世诸佛正道。罗刹言。汝不须问。我不食来已经多日。饥渴苦恼。心乱谬语。非我本心之所知也。菩萨曰。若能为我说是偈竟。我当终身为汝弟子。刹言。汝智太过。但自忧身。都不见念。我今饥逼实不能说。菩萨曰。汝食何食。答曰。我所食者唯人暖肉热血。菩萨曰。但为我具足说是偈竟。我当以身奉施。刹言。谁信汝为八字故。弃所爱身。菩萨曰。我今释梵四王。为我作证。刹即许之。遂脱皮衣为敷法座白言。和南愿坐此座。善为我说。刹即说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是偈已。菩萨深思。然后于处处石壁。遂书写此偈竟。即上高树投身而下。未至地顷时。空中出种种声。时刹复帝释身。接取菩萨。安置平地。忏悔顶礼而去。

彼善知识。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乃至示现种种过患。心无憍慢。

善知识。行住坐卧。四威仪中。常现清净之行。忽然现出一切过患。则学者之心。不可便生憍慢。

西蜀复庵晖禅师曰。四威仪者。即行住坐卧也。常现清净者。即前顺行也。种种过恶者。即前逆行也。所以永嘉云。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疏云。夫菩萨化现权道难测。但依法门。莫疑其迹。不以顺行。即效虔诚。或睹逆行。便生憍慢。禅家亦云。但摘取果。莫问其树。故智度论云。于诸师尊。如世尊想。若有开释深义。解散疑结者。于我有益。则当尽心敬之。不念余恶。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菩萨亦复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亦不计其恶。然为师之难。为徒不易。勿因此戒。错敬粗人。欲验真虚。如前拣择。依此遵承。又此药治徒。师勿错服服之增病。无药可治。只如经云。剃头着袈裟持戒及毁戒。天人常供养。常令无所乏。如是供养。彼名为供养。我又云。破戒诸比丘。犹胜精进诸外道。此乃俗徒。所服之药。佛弟子不得服之。服之即入地狱。又云。破戒之人。五百大鬼。常遮其前。扫其脚迹。不得于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宁以䥫槌碎身。如尘及热䥫缠身。种种诸苦。破戒身口。不得受信心檀越衣服饮食卧具。此乃比丘。所服之药。俗徒不得服之。服之亦入地狱。后代缁白。切宜善解佛语也。

四明聪讲师曰。释迦昔为国王。舍位求阿私仙学法一千岁中。舍身为床座。仙人起坐于其上。又采薪汲水千年。道心不退。今得成佛。此岂非是不惜身命。又昔有野狐为师子所逐逃命坠坑。无缘可出。此狐于深坑底。思惟自说偈。可惜此身。不饲狮子。若饲狮子。亦自获福。我今抂死。空丧此身。无益于事。天帝释遥闻狐说偈。下来见之。于坑上问狐言。汝不惜身命。有正知见。吾今欲闻汝法。可以说之。狐曰。岂法师在下。弟子在上。便说法要耶。帝释以神力出之。出已亦未肯说。以衣叠之为座请说。是佛因地。如此之类。皆是规鉴。末世众生。求圆觉者。岂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