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拈华寺贤宗后学达天通理敬述

嗣法门人(兴宗祖旺誊清怀仁祖毓较字)

二为除细惑说二藏(上文倒想既销。空藏已信。若能历事造修烦恼障自可断除。至于所知之障仍须审辨。况夫生相无明犹为细中之细者哉。故前云希更审除者盖欲如来审辨断除之法兼所知及生相而尽除之。佛为酬此故假满慈请问以说后二藏也。正脉云。古德解释三藏有二义。一者圆觉疏。以隐覆含摄出生为三。二者华严疏。以体相用三大顺次释空等三藏。今似后义。而亦稍不同。上之空藏全同。以所显之真正惟体大。合下二藏意旨便殊。乃惟约体用单双会释空等三藏。而合相于用亦非有缺漏矣)二。

一满慈蹑前以质二疑。二如来释疑以说二藏。

初(正脉云。此以满慈请发者表下所谈惑细理玄无学深位。皆当究心。非独为有学说也。故今表两重胜前当机。一者四住惑尽胜前惑未尽也。二者四辨能说胜前但能强记也)三。

一总赞妙示。二泛叙有疑。三确陈以请。

初。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

尔时者阿难等已销倒想已信空藏时也。细惑尚存二藏未信故满慈子将有所问。在众座起者将问之状。袒肩互跪身业虔诚。合掌恭敬意业精专。白佛赞善口业殷勤。以此感佛佛必应故。无始倒想折伏令销。故以大威德赞之。久迷空藏摄受令信。故以善为等赞之。第一义谛即前阿难所请中道了义无戏论法也。破识以辟道路。指根以接初机。会科示堂。融大显室。以其循循有序故曰善为敷演。第一上冠以如来者。以此义谛是诸佛之所证故。

二泛叙有疑二。

一叙自疑。二叙他疑。

初。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初极显法妙。增一云。善说诸法广别义理。诸弟子中满愿第一。智论云。富楼那说法中大。又云种种因缘譬喻说法能利众生。楼那第一。是知满慈说法如来素所推许。故自叙世尊常推等也。微妙法音总指上来所说。以破妄显真一一皆极微细尽精妙故。聋人耳钝自喻未得大乘智慧。百步去远自喻未到一乘境界。由斯二缘所以虽闻微妙之音但领粗浅之义。故以聆于蚊蚋喻之。聆听也。蚊虻虫蚋醯鸡也。本指昔日。不见者未睹斯会。以斯会发起施设便自与昔不同。故至于所说法义犹是昔所未有。故云何况得闻。此所以如百步外聆蚊蚋也。

○佛虽下略明悟浅。宣明者即指破妄显真已来。重重宣示重重发明也。当机虽在阿难。佛意实兼会众。故满慈亦云令我除惑。除惑者且约断疑生信言之。斯义者仍指前说。未详者未能详尽。以但信空藏犹未知不空及空不空义故。然既未能尽信是亦未到究竟无疑惑地。由斯故有下之疑生疑续疑碍等也。

二叙他疑。

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初叙有学疑。阿难辈通指一类有学人说。前此自陈开悟亦惟随顺佛语。非己智分故置虽言。谓虽则开悟而实未得开悟。以习漏未除故。习漏即是思惑。以是无始积习任运现起者也。然既思惑尚在烦恼障犹未全离。固知其前之开悟非真现量。

○我等下叙无学疑。我等者自指一类无学人说。己向自谓漏尽亦惟暂断见思。非真无漏。故置虽言。谓虽尽诸漏而实未能尽漏。以今闻说法尚纡疑悔故。疑谓疑清净之非。悔谓悔周遍之误。是二皆为法执。正被所缠故云尚纡。纡即缠缚义也。然既法执未脱所知障自应俱在。固知其向之漏尽非真究竟。是则阿难等以习漏未除知开悟之非真。满慈等以尚纡疑悔知漏尽之是妄。同为未详斯义。俱是未到无疑惑地耳。泛叙有疑竟。

三确陈以请二。

一确陈二疑。二请佛慈诲。

初二。

一确陈万法生续疑。二确陈诸大周遍疑。

初。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初领前所示。复决定也。世间拣出世。以根尘阴处界等皆属世间有为。非出世无为法故。一切根尘皆如来藏。乃领前显见中意。以前显见不分科中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等文约义领也。阴处界四科举三。六入七大皆以等字该之。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乃领前会科及融大中意。以前会科中一一皆许其为如来藏性。融大中兼许其有清净本然义故。

○云何下蹑以成疑。正脉义云。此疑有二。一疑始之忽生。二疑后之相续。若于次第上重读云何二疑自显。山河大地即后之世界。诸有为相兼众生业果。齐此乃疑始之忽生。意谓既皆藏心。则无始之时自应清净本然。乃云何无端忽生世界众生及业果耶。次第二句乃兼上世界众生业果而通言之。生住异灭。迁变流转。前后分齐不相逾越。故云次第迁流。灭已又生故云终而复始。此方疑后之相续。意谓既皆藏心。自应清净本然。纵使忽生。既灭不应相续。又云何竟至次第迁流终而复始耶。生续两问至下答处自见。

二确陈诸大周遍疑。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初领前所说。再陈深疑故曰又也。文虽局于四大义实兼于虚空。至下致难处自见。准则空大文云。若此虚空性圆周遍。本不动摇。当知现前地水火风均名五大。盖前之性圆即今之本性圆融。属圆真实。前之周遍即今之周遍法界。属通真实。前之本不动摇即今之湛然常住。属常真实。然既均名五大。则地水火风亦应俱此三真实义。故满慈例领以为下水火相妨等之疑案。

○世尊下蹑以成疑。地性坚碍。水性融泮。坚碍既成而融泮必坏。故曰若地性遍云何容水。不容水是地性不能圆融。融泮坏是水性不能常住。此一疑也。水性润湿。火性干燥。润湿既生而干燥必灭。故曰水性周遍火则不生。火不生是水性不能圆融。干燥灭是火性不能常住。此二疑也。如地不容水。水不容火既尔。火不容水。水不容地亦然。如是则圆融周遍湛然常住之义皆不得成矣。复云何明等且约水火以难。言佛语无虚必有发明。但不知复有云何发明。能以成立水火俱遍不相陵灭之义。不难地水者可例知故。地性障碍等为欲显出空大。以足五大之义。障碍起而虚通尽。虚通得而障碍失。如彼水火互不相容。此三疑也。云何二句亦是就疑致难。确陈二疑竟。

二请佛慈诲。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是义者即指前清净本然圆遍常住等义。攸所也。往归趣也。言山河大地等既有生续似违清净。而如来说清净本然。地水火风等既有妨碍似乖圆遍。而如来说周遍圆常。满慈既不敢以佛为非。直得归咎于己。故云而我不知云云。疑深悔重非佛莫释。故曰惟愿如来。大慈如风故曰宣曰流。迷惑障智故曰开曰云。至下如来出生续之由无违清净。明周遍之故无乖圆常。则是慈风宣而迷云开。智日朗而性天露也。及诸大众句乃普为众请。有学习漏未除纵悟非真。无学尚纡疑悔虽断未极。同为迷云所障。均待慈风所吹故请亦及之。作是语已口请也。五体投地身请也。钦渴慈诲意请也。慈诲称无上者有二义。一者慈无上。佛慈至极。无能越故。二者诲无上。能空法执。尽生相故。满慈蹑前以质二疑竟。

二如来释疑以说二藏(释生续之疑。明从真起妄即是说不空藏。释周遍之疑明性相无碍即是说空不空藏)三。

一普许获益。二诫听钦承。三据疑别示。

初。

尔时世寻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及诸一切未得二空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

初别告无学。正脉云。经标无学特显法深。

○如来下普许胜法。正脉云。佛言普为仍彰慈广。以普为则不惟无学。虽有学乃至人天等类皆为所被机也。胜义等者。惟识偈云。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又胜义谛有四种。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今此科文局二藏之初。义通三藏之后。故云胜义中真胜义性。以后文圆彰三藏不离一心(如空藏名本妙圆心。不空藏名元明心妙。空不空藏名妙明心元)即一真法界也。

○令汝下预示深益。定性声闻谓二乘不回心者。未得二空等谓二乘已回心者。言二乘已得人空。虽有志法空犹未能得。虽未能得业已厌小趣大。故云回向上乘。既已回向上乘即是菩萨。而犹称罗汉者据迹名故。等字亦兼无性。以一切众生莫不有心。凡有心者皆当作佛。终实教中无所拣故。皆获一乘者。谓既闻此法毕竟成佛有分。同为佛乘中人故。虽同为佛乘中人而所入随机略分三名。若已向回心欲速成佛者即此便是寂灭场地。谓法性寂灭即菩提场故。若定性二乘厌諠求寂者即此便是真阿练若。谓即諠而寂不须更厌故。若无性阐提深着邪见者即此便是正修行处。谓能离邪见起正善根故。若依三藏配释者。空不空如来藏离即离非是即非即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依此可以成佛。即寂灭场地。不空如来藏即一切法一切法无非佛法。全体住持全体受用即真阿练若。空如来藏离一切法一切法无能系缚。楖栗横肩直入千峰即正修行处。要知三藏不离一心。三处不离一乘。故总以一乘冠之。以一乘即一心也。

二诫听钦承。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初诫听许说。谛听者真实心听。不以生灭心听也。

○富楼下钦默承旨。钦敬遵也。佛法音且指诫敕法音也。默然者屏息诸缘。系心一境。承听者心领妙义。耳接玄文。正符谛听义耳。

三据疑别示二。一说不空藏以释生续之疑。二说空不空藏以释周遍之疑。

初二。

一正为说藏以释疑。二兼为折难以生信。

初四。

一牒问取解。二辩定妄本。三历明生续。四应问结答。

初。

佛言。富楼那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法觉妙明本觉明妙。富楼那言唯然世尊。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为觉不明称为明觉。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初略牒前问。按楼那所领中略一切皆藏牒清净本然。所问中牒云何忽生山河大地。略诸有为相次第迁流等。正脉云。佛牒语略意必具含。

○汝常下问答常闻。汝常不闻等是问词。非决词。犹言汝寻常不曾闻我作如是说耶。性觉本觉二义无别。合云性本自具之觉即起信本觉义也。妙明者即寂而照。明妙者即照而寂。此明本觉体上自具寂照互融义故。此义寻常多为菩萨演说。声闻在座亦应与闻。故举以为问。正脉云。先举此者有二义。一显无明万法离此无依。二显寂照具足不假妄明。答以唯然者随问承当。常闻斯义者居然无疑。而实不知所闻未尝异。所解未尝同耳。正脉云。此问全似初问阿难见何发心。皆是借旧见闻以发开示之端。

○佛言下取定谬解。正脉云。此首句觉字即性觉本觉之觉。明字即妙明明妙之明。然不取妙字而独用明字者。以有真妄二明。而妄明独为大迷之体故也。问意以汝既常闻觉明必亦称说觉明。但不知汝称觉明为复性本自明不须更明称名为觉即俱于明耶。为是觉本不明起心明之称为明觉乃俱于明耶此二问。上是真觉真明。下是妄觉妄明。双开二义。欲令满慈自决取舍。正脉云。此问全似徴问阿难心在何处及以何为心。皆欲逼出平生所误认者而破斥之。答意以若此觉体不须更明名为觉者。则但名曰觉实无所明岂称觉明。是乃深取乎起心对境之妄明而反排乎性本自具之真明矣。正脉云。此答全似阿难诤言。若此发明不是心者我乃无心。同诸土木。皆是被佛徴出素所迷执而犹不觉其非也。

二辨定妄本。

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有所非觉。无所非明。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若无所明句全是按定满慈所答之义。但语略耳佛意以若果不明便无所明者。则是觉体元属无明之觉矣。既尔则进退有过。谓进若起心欲明。及至有所明时反非是觉。以与体相违故。退若不起心欲明。守于无所明时终非是明。以本体自若故。然既非觉非明举体全是无明。莫即以无明为觉明乎。要知无明非真。即堕生灭。便是痴暗。生灭则不湛。痴暗则不明。故曰又非觉湛明性。此乃破其起心对境之妄明。令深领乎觉体本具之真明也三历明生续二。

一初之忽生。二后之相续。

初二。

一能生妄本。二所生九相。

初(正脉云。此于十惑之中为第一惑。亲依真心本觉独居九相之先。别名独头生相。根本不觉。曰痴曰迷。及无住本皆目此也。有二功能。一者能隐真觉之体。二者能发万有之相。下文自见。问。生相无明等觉未了。今言加明于觉意何浅近。答。此惑在三细前本非下位所知。如来有胜方便能令初心比量而知。借言加明于觉。即是其相。舍此方便则如哑人见贼叫唤不出矣)。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承上无明既非觉湛明性。便是妄生之源。良由无始以性觉必待明了。妄为起心欲明觉体。岂知一念才生觉体便晦。自此转成根本无明。万妄依之托始。下之世界众生业果莫不由此以为深本。起信谓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即此分齐。

二所生九相(此释云何忽生之疑)二。

一忽生细相。二转成粗相。

初。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初业相。上虽妄为起心欲明觉体。其奈觉体本非所明。如水之静相。不可以摇动求之。然觉体既非所明因坚执要明。遂于觉体立成所相。如才一动摇遂于水体起成动相。起信云。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即此分齐。所既下转相。言所相既已妄立。复于所相上转起能见之心。故曰生汝妄能。起信云。依于动心能见相故。即此分齐。无同下现相无同异中即指业相之中。以惟识云。相见皆依自证起故。而言无同异者。以业相初立空界未分也。炽然者显著貌。成异者世界相。此由上妄能对彼业相。遂于无同异业相中显然有世界相现。故曰炽然成异。异彼所异者上异字作不同义。下异字仍指世界。言世界既现复有无世界处。故曰异彼所异。谓不同彼世界别异处也。既不同彼世界别异。廓然有虚空相现。故曰因异立同。谓因彼世界之异成立虚空为同也。同异发明者。谓由同与异形显发明。恍然有众生相现。故曰因此复立无同无异。此无同异与上不同。上是本无。此是形显。以众生相异无彼虚空之同。众生性同无彼世界之异故。然此世界虚空众生虽有相现尚在本识。犹未执为心外实有故属细相。犹彼镜中之影非即镜外取法。起信云。依能见故境界妄现。即此分齐。

二转成粗相。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初智相。如是者承上现相而言。始而无中现有。继而因异立同。末复以同异相形显出无同无异。其犹目瞪晴空。狂华起灭。故云扰乱。待犹对也。相待生劳者。谓以此相分待彼见分起于智相分别。其犹目见狂华转生劳相。故曰生劳。盖智相即见分之劳相也。起信云。依于境界起分别爱与不爱。即此分齐。劳久二字相续相。谓智相分别起相续心。数数不断。其犹目既生劳认华不已。故云劳久。起信云。依于智故生起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即此分齐。发尘二字执取相。尘即染着义。谓由分别既久取着转深。计我我所。其犹认华不已转生执实之想。故云发尘。起信云。心起着故。即此分齐。自相句计名字相。自相即心之自相。谓由染着故循相计名。令彼心之自相永绝奠定。其犹执华为实妄计蝇翼垂发等。令彼劳目无复少湛。故曰浑浊。起信云。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即此分齐。由是下起业相。尘劳即是烦恼。上喻下法。以烦恼有染污扰动二义。如尘如劳也。通论有八万四千。以十结使为体。约身口七支及三世四心叠满其数。总即见思。约未起身口属惑。已起身口属业。今云引起者谓由执取计名。引发身口造一切业。其犹妄计蝇翼垂发等引动身手。用力扑捉故属起业。起信云。依于名字循名取着。造种种业。即此分齐。起为下业系苦相。谓由业因已成果报随至。于起成有相处则为世界。于静而无相处则为虚空。虚空二句为明同异相形显出无同无异处故。彼无同异者。谓彼同异之间无同无异处也。无同无异处则是众生。故云真有为法。众生称真有为法者以是正报主故。为拣虚空世界。虽属有为但是所依。无众生则无为故。然此中虚空世界众生。所以与上不同者上是惑现。属同分境。此是业招。属别业境。谓由业所系染净胜劣。不得自由。其犹用力扑捉伤身致痛故是业系苦相。起信云。以依业受报。不自在故。即此分齐。要知此上虽正释满慈云何忽生之疑亦兼酬阿难审除细惑之请。良以次第十惑约顺生以无明居先。约逆断以无明殿后。将令行人观顺生之次第。易于开悟而不至迷闷。了逆断之次第。易于修证而不至僭乱。若果是上根利智知无明为九相之源。了一念为无明之机。当下离念顿断无明。则根本既除而枝末自枯矣。结答之义尚在后文。此处勿劳蛇足。初之忽生竟。

二后之相续三。

一世界相续。二众生相续。三业果相续。

初(此即详明起为世界之义。不详静成虚空者以虚空但是显色。无世界处即虚空故。又世界未成空沤先发。既为世界所依。合于世界中故。又虚空无形无可断亦无可续。故不详也)三。

一初成四大。二转成四居。三结成相续初。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初先成风大。承上世界虽由业招。无始亦由觉明而起。良以性觉加明真空便昧。明昧相待闷极心动故曰成摇。摇久不息动荡成风。由斯故有风轮。风而言轮者。随彼当土众生业感依报分齐成轮相也。执持世界者。世界最下全依风轮而得住故。如俱舍云。谓诸有情业增上力。最下先依虚空有风轮是也。是知世间诸风全是妄心动荡所感。

○因空下次成地大。因空生摇者。因以觉待空生起动摇之妄明也。此句全是牒上下乃出其摇动之意。盖为空体晦昧坚执欲明耳。其奈空体本不可明因坚执故。及与业增上力。遂于虚空之中结成有质之色。故曰立碍。立碍云者且约地大言之。至若彼金宝者又为地大之精。更是依于能明妄觉立成坚碍之相。坚久不息积而成轮。如是故有金轮保持国土。保持云者一切国土皆依金轮而得住故。如密部中说。地大最下有金刚际是也。

○坚觉下次成火大。坚觉宝成者坚依于觉而宝成。承上金轮言也。摇明风出者摇空欲明而风出。承上风轮言也。风金相摩者风动金坚相摩相荡也。摩荡既久热性燥发。如是故有火光于金轮之下为变化性。变化云者由有火大增上力故。能令金轮之上诸地大种变起无情。化生有情。如一切万有皆依和气得生是也。

○宝明下后成水大。宝明者宝体明净也。明极冷发故生润。火光者火大之光也。光胜热溢故上烝。润烝烝润气积成水。如是故有水轮积聚于风轮之上。含受十方世界。如华严诸世界种皆依香水海住是也。准华严经。俱舍论。皆谓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虚空。虚空无所依。今经约生起次第似与华严俱舍不同。而本疏释安立上下实与华严俱舍无异。但彼经论无火。以火无含持不成轮用故。

二转成四居。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潬。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潬中江河常注。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