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经文句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从义撰

记云:大种所起。

新译诸论,皆云大种,即四大种也。今之音声,即色大种,是故云也。亦如小乘发智论说:如来咽喉微妙大种,从此能生妙语音声。婆沙:问曰:何名大种?答:大而是种,故名大种。如言大地及大王等,能减能增,能损能益,是为种义。体相形量,遍诸方域,能成大事,是为大义。金光明亦云:水火风种,散灭坏时,

难陀持戒,如止观第四记。

前已指引,今更不云。

经云:尽诸苦际。

婆沙问云:苦际为在苦中?为在苦外?若在苦中,不应言苦际;若在苦外,世间现喻云何通耶?犹如金筹,初中后等皆悉是金;苦亦如是,初中后等皆悉是苦,何名苦际耶?答曰:或有说者,阿罗汉最后阴是苦际,或云灭尽涅槃是苦际。最后阴是苦际者,更不生苦故,不与苦相续故,不造苦因故。灭尽涅槃与现喻相违者,此不须通,以三藏中不云此故。

记云:若例声闻,须明行相。

逆顺推见爱十二因缘,具如四念处中。

以小乘中,无十方佛。

若准大论引阿含云:东方世界有无量等。是故小乘亦不言有,亦不言无。若言有者,众生懈怠,不求度故。大论又说:声闻但于一佛身心见十方佛,菩萨乃于无量佛土中念十方佛。若萨婆多云:无十方佛。若僧祇中说:有十方佛。若成实论云:一世界无,多世界有。当知此皆所计不同耳。今以大小对辨,小乘中则无,大乘中则有。

又见佛子,故云见。

准经合云于此悉见,又睹诸佛,故云见矣。

殑伽河。

殑,其升切。经云恒沙,或云恒迦河,又云强伽河,此云天堂来。以西竺外书云,本入摩醯首罗天顶,从耳中流出地上,以此天化身在雪山顶,故作此云。以见从高处来,乃云天堂来也。今且顺彼之说,是故云也。

信度河

亦言辛头河,此云验河也。

缚刍河

亦言博叉河,此云生丹河也。

徙多河

亦言私多,又言悉陀,或言私陀,此云冷河也。

经云:金、银、珊瑚。

大论云:金出山沙石赤铜中,银出烧石中。珊瑚,珠名也。说文云:生海中,其色赤。

真珠摩尼。

大论云:真珠出鱼腹中、竹中、蛇脑中。摩尼,亦云末尼,此翻离垢。

砗磲。码瑙。

砗磲色青白,码瑙色或白或青,如马之脑,故以为名。后人或加石或加玉而作耳。

金刚诸珍

天竺国金生刚中,百炼不销,可以切玉也。

车乘

乘字去声。此方乃夏后氏奚仲所作,即舆轮之都名也。车,齿邪切,舍也,行者所处舍也。又居,音言,以居人也。乘,驾也,载也。

辇舆

辇说文云挽车也,人在前引之也。古者卿大夫所乘,自汉已来天子乘之。天子皇后所乘车曰辇也。舆与庶、与诸二切。说文云车,舆也。有轮曰车,无轮曰舆。今车舆形别,制于古也。或谓玉篇云众也,载也,举也,多也。

栏楯

拦。钓拦也,遮也。楯。拦,槛也。纵曰拦,横曰楯。

华盖

华,胡瓜切。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华葩之象,因而作于华盖焉。华,亦呼瓜切。西竺暑热,人多持盖,皆以华而饰之。诸经或云幢幡华盖,斯之谓也。

轩饰

安车也。以皮物而庄饰之,即轩车也。

记云:具出其相,如止观第二记。

诸大乘经及首楞严、大品、大论,皆明六度。如大品相摄品云:楼那白佛:我今欲说菩萨之行。佛言:随汝意说。楼那于是广明六度,更互相摄,六六三十六度等。故云:或以施为名,说诸波罗蜜,乃至或以般若为名,说诸波罗蜜。又摄大乘论互显章、大璎珞无断品,并与首楞严意同。

经云:而被法服。

被,平义切,服也,覆也。

记云:龙得一缕,牛角一触。

海龙王经:龙王白佛:如此海中,无数种龙,有四金翅,常来食之。愿佛拥护,令得安隐。于是世尊,脱身皂衣,告龙王云:汝取是衣,分与诸龙,皆令周遍。于中有值一缕之者,金翅鸟王,不能触犯。持禁戒者,所愿必得。法苑中引悲华经文。释迦如来,昔于宝藏佛所愿云:成佛之时,袈裟所感五种功德。如今记中引者略同。

文句云:初禅一品,乃至九品。

禅波罗蜜云:修诸禅时,有下中上三品,离三为九品浅深。若细论者,有无量品禅,禅皆然。

修罗琴

大论云:法身菩萨化无量身,度生说法,而菩萨心无所分别。如修罗琴,常自出声,随意而作,无能弹者。又紧那罗所弹之琴,阎浮檀金华叶庄严,善净业报之所造作,弹时声遍三千世界,宣说无生寂灭之法。

记云:四、降魔相,及八魔、十魔等,如止观第八记。

三藏初伏四魔,坐道场破烦恼魔,又得法性身破阴魔,此两共破死魔。树下得不动三昧,破天子魔。通教初得无生忍,至六地得菩提道,如前八地道观双流,是不动三昧破天子魔。两处声闻只破三魔。别教十住已破界内四魔,初地分得菩提破烦恼魔,分得法身破阴魔,分得赤色三昧破天子魔。圆教初住俱破八魔,得菩提道破烦恼魔,乃至妙觉永尽。言四魔者,烦恼魔、阴魔、死魔、天子魔,此约界内而说。若约界外者,分段诸魔悉过,唯有无常等四倒,此是界外烦恼魔。烦恼魔故,即有无等等色,即是界外阴魔。阴魔故,即有死魔。三贤十圣住果报,而无第六天子魔,但以赤色三昧未究竟,名天子魔耳。凡界内名至界外者,并是义立,故赤色三昧观于他化自在天有,破彼天有三惑未尽,故通为天子魔。此谓八魔也。十魔者,华严云:一、阴魔,生诸取故;二、烦恼魔,生杂染故;三、业魔,能障碍故;四、心魔,起高慢故;五、死魔,舍生处故;六、天魔,自憍纵故;七、善根魔,恒执取故;八、三昧魔,久耽味故;九、善知识魔,起着心故;十、菩提法智魔,常不舍故。

经云:处林放光。

处字上声,前独处闲静,常处空闲,皆上声,以至下文,准义思之。

记云华严,如止观第七记引。

旧译华严经云:又放光明名无悭,彼光觉悟除贪惜。又放光明名清凉,彼光觉悟毁禁者。又放光名忍庄严,彼光觉悟嗔恚者。又放光明名转胜,彼光觉悟懈怠者。又放光明名寂静,彼光觉悟乱意者。又放光名慧庄严,彼光觉悟愚痴者。然止观第七记,但引思益蒙光得益之相耳。未见引华严此文,后人请寻辅行。又云:地持六度各九者,六度皆云:一自性,二一切,三难,四一切门,五善人,六一切行,七除恼,八此世他世,九清净。九名虽同,但以施等简之,则成六度各九。却不见说蒙光得益,更请寻之。

未尝睡眠,如止观第四记。

经中既云未尝睡眠,此必须指弃五盖中弃睡眠文也。心神昏昏为睡,六识闇塞、四支倚放为眠。大论云:眠为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亦如临阵白刃间,如共毒蛇同室睡。故知不指调五事中调眠之事也。次文云那律等,如第四记者,前通序中已具引彼注之。

经云:恶骂捶打。

捶,之药切。打,音顶,以杖而击之谓也。

记云:五盖,如止观第四卷。

一、贪欲,二、嗔恚,三、睡眠,四、掉悔,五、疑。通称盖者,覆也。盖覆缠绵,心神昏闇,使定慧不明者也。

大乘顿制,何论楞伽前后制耶?

大乘顿制,即梵网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性种子;若食肉者,得无量罪。楞伽前制,即鹿苑施小,但开三种净肉耳,余不得食也。楞伽后制,即涅槃所禁也。释签第十引楞伽中,大慧问佛:外道尚遮不许食肉,何况如来大悲含育,而许自他令食肉耶?若大乘中梵网已制,犹作此说,当知楞伽四含之后,为渐制之始。下佛答中,乃云菩萨不应食肉,故知仍存小教中开。今谓释签,其文恐误。何者?楞伽经中,佛答大慧:经文具云:一切诸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愍,不应食之。所谓众生从无始来生死轮回,曾作父母、兄弟、眷属,云何于中而取食之?乃至云:我若听许声闻食肉,我则非是住慈心者。大慧,我于诸处说遮千种、许三种者,是渐禁断令其修学。今此经中自死、他杀,凡是肉者,一切悉断。大慧,我不曾许弟子食肉,亦不现许,亦不当许。大慧,凡是肉者,于出家人悉是不净。若有痴人谤言如来听许食肉,亦自食者,当知是人恶业所缠,必当永堕不饶益处。大慧,二乘菩萨尚唯法食,岂况如来?乃至偈中云:食肉无惭愧,生生常颠狂,诸佛及菩萨,二乘所嫌恶。象腋与大云,涅槃胜鬘等,及此楞伽经,我皆制断肉。先说见闻疑,已断一切肉。十卷楞伽,四卷楞伽,与此大同,但是其文有广略耳。故知释签判于楞伽但制菩萨,仍存小教中开者,误矣。大经第四四相品云:从今日始,不听声闻弟子食肉。若受檀越信施之时,应观是肉,如子肉想。迦叶问云:如来何故先听比丘食三净肉?佛言:是三净肉,随事渐制。迦叶又问:若不食肉者,五种牛味乳酪等,亦不应受。佛言:佛所制戒,各有异意。异意故,听食三种净肉。异想故,一切悉断,及自死者。是故我从今日,制诸弟子不得复食一切肉也。若乞食时,得杂肉食,当以水洗,令与肉别,但使无味,然后可食。由是而知,但是大乘咸制,三乘不应食肉。非谓楞伽但制藏通菩萨,而许二乘之开也。然楞伽是方等所收,而文指于涅槃经者,此是后分之意耳。又大经云:佛先听食五种牛味,及以油蜜。又云:我唯听食五种味等,听着革屣憍奢耶衣,我说四大无有寿命。若有经律作此说者,是名佛说。若不尔者,则是魔说。又楞严中断五牛味,故云: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又大经云:我灭度后,声闻弟子愚痴破戒,乃云如是大涅槃经非佛所说,是六师说。所以者何?一切诸佛悉说无常无我等法。若言诸法常乐我净,云何当是佛之所说?诸佛菩萨不制弟子断五牛味及以食肉,六师不听食五牛味及以脂血。若断是者,云何当是佛之正典?由是而知涅槃、楞严诸大乘经,并皆不许食五牛味。然楞严经亦是方等之后分耳,如下具辨。此方南岳思大禅师、南山律师,并皆不服丝绵绢帛。南山叹云:唯有南岳慈行可归。言三种净肉者,小乘、毗尼并云:不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皆得食也。若楞严云五种净肉者,于前三上更加自死及以鸟残,是为五也。若涅槃云九种净肉者,于前三中各有根本,前后方便而为九也。况复经云:悉我神力之所化成。斯乃鹿苑诸比丘得三五净肉,悉是如来神力化作,非的食于众生身分矣。良以小根未任顿制,故以方便而接引耳。

迦叶袈裟,直十万两金。

阿含经云:摩诃迦叶欲出家时,选择家中最下衣裳,得一獘衣,其价犹直十万两金,即便取之作僧伽梨。时彼王舍大地中间有罗罗揵陀,罗罗揵陀中间有多子塔,迦叶于此值佛世尊,乃求出家,即以此衣而为其座,持以奉佛,佛即授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