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经文句文句记)

永嘉沙门释从义撰

记云:关中虽立,善不受报。

关中即禹贡雍州之城,东自同华略河而北,西自歧陇原会极于北垂,尽其地也。罗什入关,生肇、融、睿四子,往而师之,生公。乃喟然而叹曰:夫象以尽意,得意则忘象;言以诠理,入理乃息言。由斯乃立善不受报,顿悟成佛。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净土论、应有缘论等。

文句云:为山始篑,合抱初毫。

论语云: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注云:篑,土笼也。此劝人进道德耳。为山者,其功虽已多,未成一笼而中道止者,我不以其前功多而善之,见其志不遂,故不与也。平地者,将进加功,虽始覆一篑,所不以其功少而薄之,据其欲进而与之也。亦如合抱大树,起自毫末;滔滔之水,本于滥觞。当知皆取初始之义耳。庄子注疏云:秋毫之末也。毫末,微也。文选云:参差孔树,毫末成拱。注云:孔子卒,弟子各以其国树种之于茔。本毫末之小,而至于合拱。拱,合手也。老子德经云: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记云:涅槃河中,七种众生。

大经一部,凡说六河,谓生死河、涅槃河、烦恼河、佛性河、善法河、恶法河,两两相对。生死河论得出不得出,涅槃河论得入不得入,烦恼河论能断不能断,佛性河论能见不能见,善法河论至极不至极,恶法河论能离不能离。第三十卷师子吼品云:如恒河边有七种人。此乃喻于生死河也。生死河该分段变易。三十二卷迦叶品云:如恒河中有七众生。此则喻于涅槃河也。涅槃河则专在分段,以别破通,故云七人。不修三慧,乃指通教涅槃为河耳。既以恒河喻涅槃,故云涅槃河中也。至于下文释信解品,须知今来所引之文,故知下文应云河边有七种人也。七众生者,一者常没如大鱼,身重处深,喻阐提也;二者暂出还没如大鱼,身重处浅,喻凡夫有少善根也;三者出已则住如坻弥鱼,身处浅水,乐见光明,喻四念处及暖法也;四者出已遍观四方如䱜鱼,喻顶位人及初果也;五者如䱜鱼观四方已,为食故行,喻二果也;六者如䱜鱼行已复住,喻三果也;七者到彼岸,喻阿罗汉、辟支佛、佛等也。坻弥者,坻正作低,都奚切,下音迷,具云帝弥祇罗,此翻为大身鱼也。䱜鱼者,䱜仓各切,博物志云:鱕䱜有鐇骨在鼻前,其状犹如斤斧然,故江东人呼斤斧为鐇也。鱕鐇二字皆甫烦切。

今不暇释,如止观第五记。

大经三十二云:或有佛性,阐提人有,善根人无,古师谓是恶境界性也。或有佛性,善根人有,阐提人无,古师谓是缘因性也。复有佛性,二人俱有,古师谓是正因性也。复有佛性,二人俱无,古师谓是了因性也。如此释者,亦别教意,不了义也。若了义者,应云阐提、善人俱有性德。阐提有修恶,善根人无;阐提人无修善,善根人有;二人俱无,无不退性,以皆未入似位故也。然辅行云二人俱无,古师谓是了因性者,误也。古师但云无果,果性又云果性。辅行又云善根人有,古谓缘性,今文乃云善根人有了因性者,以旧师云善根人有万善,了因亦名缘因,所以今文与辅行记各引一边耳。又今文云世谛因恶,真谛因善者,两个因字皆须在下,即是恶因及善因也。

经云:玫瑰。

火珠也。又石之美好者曰玫,圆好者曰瑰。郭璞云:石珠也。又琅玕也,出在昆仑开明山中。此之七宝,经论之中,出没不同,或没颇梨,出琥珀,或除珊瑚,取赤真珠。

栴檀沉水

栴檀如前。辨沉水者,异物志云:出日南国,欲取当先斫坏树着地,积久外朽烂,其心坚者,置水则沉,曰沉香。其次在心白之间,不甚精坚者,置之水中,不沉不浮,与水平者,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