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正经题应时品)

向来五佛开权,上根利智,圆闻获悟;中下之流,抱迷未达,动执生疑,踟蹰岐道。故更约三车、一车譬喻而说,使其悟解,故言譬喻品。

△二、身子领解二:初、经家叙起二:初、叙内解。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

内解在心名欢喜,喜动于形名踊跃,从妙人闻妙法得妙解,三喜具足,宁不欢跃?

△二、叙外仪

即起合掌,瞻仰尊颜。

解权即实,如二掌合。瞻仰尊颜者,表其解实。实即佛境,非方便法。瞻仰无余思念,表开佛智见。

△二、身子自陈二:初、长行三:初、标;三、喜。

而白佛言:今从世尊闻此法音,以怀踊跃得未曾有。

今从世尊标我身,见佛身,故名身喜。闻此法音,依于佛口,闻而欢喜,故言口喜。得未曾有,我意解佛意,故名意喜耳。

△二、释失三:初、明昔不见佛为身失。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昔佛为菩萨授记,我不预斯事,见佛义远;既不见佛,故无身喜。闻如是法者,若日照高山时,密有闻义,显如聋哑,不得言闻如是法;只是方等教中闻大乘实慧,与今不殊,故言闻如是法也。受记者,亦是方等中与菩萨记,二乘不预。甚自感伤者,思益净名中闻,褒大折小,内疑而外鄙,名为感伤。失如来知见者,失佛眼之见,失佛智之知。

△二、明昔不闻法为口失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若坐若行,每作是念:我等同入法性,云何如来以小乘法而见济度?是我等咎,非世尊也。

山林树下,思念之处。若坐若行,思念之仪。每下良以身处山林,心执小道,则不闻法,故无口喜。同入法性者,谓与菩萨同入,正出其执小之过。以由不知小乘法性之外,别有妙理,菩萨得之故也。既执所入之一理,疑三教之能门,见佛授菩萨记,则疑佛有偏,所以成过。是我等咎者,由我迷权,何关佛偏。追述昔非,仰谢如来,是为引过自归耳。

△三、明昔意不解为意失

所以者何?若我等待说所因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脱。然我等不解方便随宜所说,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思惟取证。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刻责。

良以不待说所因,则无实解。又不识方便,故无权解。解无,故无意喜。昔失既彰,今得自显。待说所因二义,一不受待对于前,二不停待于后。初华严明三谛之慧,是得佛之因。以此待对于我,而我不受,是失之于前。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我不停待,匆匆取小,是失之于后。若待此前后,必得大乘度脱也。

△三、结成三喜二:初、结。

而今从佛,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身意泰然,快得安稳。

从佛是结身喜,闻法是结口喜,断疑是结意喜。

△次成

今日乃知真是佛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真是佛子,近佛义成,结身成也;从佛口生,结口成也;从法化生,结意成也。

△二、偈颂三:初、颂标三喜。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

△二、颂释三喜二:初、颂见佛喜。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佛音甚希有,能除众生恼。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

长行明失知见,颂中明不失大乘,长行论远论失,颂论近论得,文互现耳。

△二、颂不闻法二:初、颂上身远故不闻。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若坐若经行,常思惟是事。呜呼深自责,云何而自欺!我等亦佛子,同入无漏法,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金色三十二,十力诸解脱,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八十种妙好,十八不共法,如是等功德,而我皆已失。我独经行时,见佛在大众,名闻满十方,广饶益众生。自惟失此利,我为自欺诳。

此颂不预授记,失佛功德也。三十二相,初自足下安平,终至顶相高圆。十力,初自处非处智力,终至永断习气智力。八十种好,初自指爪狭长,终至胸万字相。十八不共,谓不与二乘共也。初自无过失,终至知过现未事,无著无碍。妙乐云:金色三十二,乃至十八不共等,并如止观第七。今文属圆,比说可见。不思议好,如具如下调达中。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以是于日夜,筹量如此事。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无漏难思议,令众至道场。

我常于日夜者,生死为夜,涅槃为日,为于生死之中有涅槃耶?为离生死而有涅槃耶?若得悟时,二疑双遣也。

△二、颂入法性故不闻

我本着邪见,为诸梵志师,世尊知我心,拔邪说涅槃。我悉除邪见,于空法得证,尔时心自谓,得至于灭度。

邪见是凡夫着,入法性是二乘着。凡夫初着邪见,世尊为说真空之法,拔其邪见。二乘既证空法时,莫不自谓已得究竟涅槃。故凡夫二乘,俱不闻大乘法也。

○梵志即婆罗门,其种类自云从梵天口生。

△三颂心得解

而今乃自觉,非是实灭度。若得作佛时,具三十二相,天人夜叉众,龙神等恭敬,是时乃可谓,永尽灭无余。

涅槃,此翻灭度。昔所证涅槃,非大涅槃。若得作佛,感尽果亡,方名大乘涅槃。

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闻如是法音,疑悔悉已除。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将非魔作佛,恼乱我心耶?佛以种种缘,譬喻巧言说,其心安如海,我闻疑网断。

说我当作佛者,方便品云我记如是人,来世成佛道是也。闻佛所说等者,初闻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疑佛为魔。今知佛昔因缘譬说,皆是为实施权,权既即实,故心安疑断也。

佛说过去世,无量灭度佛,安住方便中,亦皆说是法。现在未来佛,其数无有量,亦以诸方便,演说如是法。如今者世尊,从生及出家,得道转法轮,亦以方便说。世尊说实道,波旬无此事,以是我定知,非是魔作佛。我堕疑网故,谓是魔所为,

上长行明不待所因,不解方便;此明待所因,又解方便。闻当作佛,是所因闻;五佛道同解魔非魔,是解方便,互显一边耳。

○波旬,正音波卑夜,此云恶,常有恶意,成恶法故。

△三颂结成

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演畅清净法,我心大欢喜,疑悔永已尽,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为天人所敬,转无上法轮,教化诸菩萨。

初一行半颂结,此中前三句结口喜,后三句结意喜。次一行颂成。

△三、如来述成三:初、昔曾教大

尔时,佛告舍利弗:吾今于天、人、沙门、婆罗门等大众中说,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为无上道故常教化汝,汝亦长夜随我受学,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上文身子自陈得悟,今如来述解非虚。无上道者,十住毗婆沙云:身无上,谓相好;受持无上,谓自利、利他;具足无上,谓命、见、戒;智慧无上,谓四无碍;不思议无上,谓六波罗蜜;解脱无上,能坏二障;行无上,谓圣行、梵行。璎珞十三云:道当清净,秽浊非道;道当一心,多想非道;道当知足,多欲非道;道当恭敬,憍慢非道;道当捡意,放逸非道;道当显耀,自隐非道;道当连属,无行非道;道当精勤,懈怠非道;道当觉悟,愚惑非道;道当教化,矜吝非道;道近善友,习恶非道。如是等种种,明无上道。今经以圆通为无上道,若偏若次,皆他经所论。长夜随我受学者,昔虽大化,未破无明,惑暗心中,随佛受学,故云长夜等。纵若未破见思,所闻一句,成了因种,纳种在识,永劫不失。以暗望明,暗尚非谬,况今真悟,宁是虚耶?故举昔曾教大,述见佛不谬。我以方便下,此义两向。若昔以大化,今生大解,故云引导生我法中,此属初曾教大意。若令免恶道,权以小引,故云引导生我法中,此属第二中忘取小意。

△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汝今悉忘,而便自谓已得灭度。

汝今悉忘者,自在中途,废大而习小者,此名中途悉忘也。而今自谓已得灭度者,即是而今悉忘也。

△三、今还说大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本愿所行道故,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经,名妙法莲华,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还令忆本愿,即是述其得解不虚,先施权教,成其中途小善,后显真实,遂其本愿大心也。

△四、佛与授记二:初、长行十:初、时节。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

此下是授记段。若得大解,自知得佛,何俟须记?记有四意:一、昔未记二乘,而今须记;二、中、下未悟,以记勉励之;三、令闻者结缘;四、满其本愿。是故记也。

○妙乐云:问:既得记已,何故更经若干劫耶?答:若记菩萨,但通途云得无生等。今记声闻,须约劫国,应佛成处,须有机缘。此诸声闻,昔未曾有净土之行,蒙记已后,与物结缘。物机不同,致劫多少。又诸声闻,时不同者,为逗物宜,随机长短。机缘不等,初住何殊?

△二行因

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

△三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华光如来、应供、正遍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曰:华光者,法华妙道,本于灯明,传于妙光,继于然灯。佛佛授手,光光相续,故身子得记,号华光。盖发明是道,使有目者共睹从化也。正经言莲华光佛,义须并解。或言见雨华放光得悟故,或言准其国有华果故,共违正经,不足采耳。既受佛记,经劫得果者,显示万德圆备,乃成十号具足之佛矣。

△四国土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清净严饰,安稳丰乐,天人炽盛。琉璃为地,有八交道,黄金为绳以界其侧,其傍各有七宝行树,常有华果。

国名离垢者,先立土名,其土下相也。无有高下曰平,不偏不倾曰正。安下土用琉下,重明胜相。八交道者,尔雅:八达谓之崇期,四道交出也。有云:四方,四维也。

△五说法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众生。舍利弗,彼佛出时虽非恶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准今释迦,故云亦以此中有一乘经。文虽无,既酬愿说三,说一为正,傍正兼具。舍利下,明说三意。土净唯一,酬愿说三,即施即废。

○问:何处愿说?答:准大悲空藏经云:身子于六十劫行菩萨道,因婆罗门乞眼,唾而践之。身子瞋退,作凡夫愿。成佛日,开三乘法。故云以本愿等也。

△六劫名

其劫名大宝庄严。何故名曰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七众数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非佛智力无能知者,若欲行时宝华承足。此诸菩萨非初发意,皆久植德本,于无量百千万亿佛所净修梵行,恒为诸佛之所称叹,常修佛慧,具大神通,善知一切诸法之门,质直无伪,志念坚固,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八寿量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除为王子未作佛时,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九补处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授坚满菩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告诸比丘:是坚满菩萨次当作佛,号曰华足安行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志念坚固,善知一切法门,故名坚满。华足安行正经曰:度莲华界至于其国,菩萨行则宝华承足,则威仪井井,道香郁郁,从其化者,无不如堵也。或去呼之谓安乐行,盖失考于正本而已。

△十法住

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世三十二小劫,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大论云:舍利弗,正法三十二小劫者,三灾:饥、病、刀。灭众生者名小劫,又直是时节名小劫。如说法华六十小劫,非三灾灭外物为小劫也。

△二、偈颂二:初、颂长行九:初、超颂得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

△二追颂行因

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证于无上道。

十力等者,即指佛果,方名为力;初住分得,名为功德。所言等者,非唯供养佛,兼净土行;或由分得十力功德,成初住记也。

△三超颂劫名

过无量劫已,劫名大宝严,

△四颂国土净

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秽,以琉璃为地,金绳界其道。七宝杂色树,常有华果实,

△五超颂众数

彼国诸菩萨,志念常坚固,神通波罗蜜,皆已悉具足。于无数佛所,善学菩萨道,

神通波罗蜜,谓六神通、六波罗蜜也。

△六、追颂说法

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

△七超颂寿量

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于最末后身,出家成佛道。华光佛住世,寿十二小劫;其国人民众,寿命八小劫。

△八、法住久近

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于世,三十二小劫,广度诸众生。正法灭尽已,像法三十二,

△九、供养舍利

舍利广流布,天人普供养,

△二、总结叹

华光佛所为,其事皆如是。其两足圣尊,最胜无伦匹,彼即是汝身,宜应自欣庆。

自欣庆者,成初入欢喜位之解也。初住能百佛世界作佛行地倍是。

△五、四众领解二:初、长行三:初、经家叙众喜。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等大众,见舍利弗于佛前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二陈供养

各各脱身所著上衣以供养佛。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与无数天子,亦以天妙衣、天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等供养于佛,所散天衣住虚空中而自回转。诸天妓乐百千万种,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各各脱衣等,此中通语四众、八部、出家二众。言上衣者,即大衣也。若论三衣,俱不可舍,以西方法多,但三衣故;若通说之,以兼俗故。而自回转者,表闻身子得记,法性自然而转,因果、依正、自他悉转也。

○就中诸天所供衣物,回转空中,自作妓乐,及以领解。据正经,然回转之妙,乃是回向精诚所感也。

△三、正领解二:初、领开权。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初转法轮,

△二领显实

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最大法轮者,最是今经圆中圆也,大是人、理、教、行四种妙也。或境、智等十妙,或心、佛、众生三妙。妙法之轮,名妙法轮。

△二、偈颂二:初、颂上开权显实。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

四谛,如前释。五众者,五阴也。言昔于波罗奈等,即是说藏教;今复转最妙等,即是说圆教。法华开显,藏、圆相对,故不述中间方等、般若也。

△二、述得解随喜回向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未曾闻如是,深妙之上法,世尊说是法,我等皆随喜。大智舍利弗,今得受尊记,我等亦如是,必当得作佛。于一切世间,最尊无有上,佛道叵思议,方便随宜说。我所有福业,今世若过世,及见佛功德,尽回向佛道。

初一行自述,次二行半随喜,后一行回向。我等亦如是者,如身子领解,如身子被佛述成,如身子之得记也。问:迦叶、善吉诸大声闻尚未得解,四众何人而获先悟?答:四众天人亦具三品,上根同身子,中下可知。又解:身子、迦叶并是权行,中下解未开故。迦叶满愿,示同不解。净名云众生未愈,菩萨亦未愈云云。

△二、三品半为中根人譬说四:初、半品正譬喻开显;二、信解品,中根得解;三、药草品,如来述成;四、授记品,授大众记。初文又二:初、请三:初、述自无疑。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今无复疑悔,亲于佛前得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此去为中根作譬喻说,凡有四品,今品正是譬喻开三显一。信解品明中根得解,药草品明如来述成,授记品明授记,此四番皆约譬说,是为譬喻周也。下四段皆约因缘,陈如明系珠领解,阿难引空王获记。又例法说,应有中根四众欢喜,而今无者,一谓经家存略,二例前后可知。后文在法师品中,请中述自如文可解。

△二、述他有惑

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昔住学地,佛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

佛常教化下,执昔三教也。我见者,无明不了,于阴入界等法中,妄计有我我所之实有。无见者,有即常见,无即断见,等即等亦有亦无等诸见。而今下,执昔一理也。昔说三是究竟,今又说一为真实,昔三今一,矛楯致迷,故言皆堕疑惑。

○妙乐云:闻所未闻者,闻法说中身子四段,昔教所无也。

△三普为四众

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因缘者,前三后一之因缘也。

○妙乐云:即是前三后一始末根由,故云因缘。前四佛章略,释迦章稍广,虽以五浊用释于权,始末未明,故使中根于兹不晓。譬说委明轮回之相,具列三车出宅之由,兼示索三与一之意,广叙等赐、等子、等心,此乃方酬因缘之请也。

△二、答二:初、发起二:初、抑令愤勇。

尔时,佛告舍利弗:我先不言:诸佛世尊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说法,皆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是诸所说皆为化菩萨故。

我先不言下,指上开权皆为菩提,指上显实皆为化菩萨者,若权若实皆入佛道,上已明言,云何执教迷暗不解?如此责之,乃是抑令愤勇也。

△二、引令速进

然,舍利弗,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此引摄安慰。前斥既切,恐鄙怼自沈;今许譬喻,更明此义。若能解者,犹称智也。

△二、譬喻二:初、长行,二、偈颂。初文又二:初、开譬,二、合譬。初文又二:初、总譬六:初、长者譬三:初、名行。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

名如宾,行如主,行有亲疏,名有远近,故举处所以显名行也。封疆为国最远,宰治为邑居中,聚落是邻闾最近。长者名行,遍此三处,近不见其细陋,远但挹其高风。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意无择法,名行相称,真实大人。今譬实报土为国,方便土为邑,同居土为聚落,内合如来三业,随智慧行,于此三土,称机施化,名称普闻,德周法界也。

△二位号

有大长者。

长者,譬如来世间长者,备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敬,十、下归。姓则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富则铜陵金谷,丰饶侈靡;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成;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行则白圭无玷,所行如言;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瞻。上则一人所敬,下则四海所归,十德具焉,名大长者。出世长者,即是如来。姓则从三世真如实际中生;位则功成道着,十体无极;富则法财万德,悉皆具满;威则十力雄猛,降伏魔外;智则一心三智,无不通达;年则早成正觉,久远若斯;行则三业随智,运动无失;礼则具佛威仪,心大如海。上则十方种觉所共称誉,下则七方便人而来依止,是名出世佛。大长者,即释迦一化之主也。

△三德业

其年衰迈,财富无量,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年高则博达今古,譬佛智德。衰迈则根志纯熟,譬佛断德。财富无量,总譬万德也。田宅,别譬也。田能养命,譬禅定资般若。宅可栖身,譬实境为实智所诧。若论福德,无行而不修。若论智慧,无境而不照。故曰多有田宅也。僮仆者,给侍使人,譬方便知见,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顺万机,即实智之僮仆也。

△二、舍宅譬

其家广大。

家宅譬上,安稳对不安稳,不安稳譬三界也。众生冗冗,皆宅三界,如来应化,统而家之,故言广大也。

△三一门譬

唯有一门。

一、门者,譬上宣示佛道门。佛道理一,理为教所诠,以教为门。文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得涅槃证是也。门有二:宅门、车门。宅者,生死也。门者,出要路也。此方便教之诠也。车者,大乘法也。门者,圆教之诠也。大小虽同有能所,须辨权实二能。若识二能,则二所有在。若识实所,权之能所,俱成实能也。

△四五百人譬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五百人,譬上五道众生也。

△五、火起譬二:初、出所烧宅相,譬六道果报。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柱根腐败,梁栋倾危。

堂譬欲界,阁譬色、无色界,三界皆无常,故云朽。墙壁譬四大,隤落譬减损,柱根譬命,腐败譬危殆不久,梁栋譬意识,倾危譬迁变不停。此释通于三界己他,故属于事。若就己身作观释者,堂譬身下分,阁譬头等上分,墙壁譬皮肉,颓落譬老朽,柱根譬两足,腐败譬无常,梁栋譬背骨,倾危譬命终。

△二、明能烧火譬八苦五浊

周匝俱时,歘然火起,焚烧舍宅,

八苦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并皆无常,故云俱时。歘然,譬本无今有;本无此苦,无明故有之。

△六、三十子譬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譬上知众生性欲,曾习佛法,天性相关,则子义成。性欲不同,故有三十。若十是菩萨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此机俱得出宅,故名为子。无此机,是五百人。皆言十者,悉有十智之性,故云内有智性,但无如实智性耳。

△二、别譬四:初、长者见火譬,二、舍几用车譬,三、等赐大车譬,四、长者不虚譬。初文又四:初、明能见。

长者见

标出能见,譬上我以佛眼观见也。

△二明所见

是大火从四面起。

标出所见,譬上所见六道众生也。大火,譬三界五浊八苦也。四面,譬身受心法也。身受心法,即宅之四面。身起净倒,受起乐倒,心起常倒,法起我倒。起此四倒,故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盛苦,譬如大火从四面起也。若知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即烦恼火灭。又依下文,以生老病死为四面也。

△三明惊怖

即大惊怖而作是念: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稳得出。

譬上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也。即大惊怖者,念其退大善,忧其将起重恶,故惊怖。惊即对慈,念其无乐;怖即对悲,忧其有苦。我虽下,即是释成慈悲惊怖之义。虽是未尽之辞,明佛以智慧力,能寻正教,见所诠谛,不为五浊八苦所危,故名安;不为四倒暴风所动,故名稳;萧然累外,故名出。而众生不尔,为火所烧,如来慈悲,犹为忧火所烧,故言我虽等也。

△四、广前所见

而诸子等,于火宅内,乐着嬉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火来逼身,苦痛切己,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耽湎五尘,名嬉。空无所获,名戏。空生徒死而无厌离,如彼儿戏。都不言有火,名不觉不解。火是热法,名不知不畏。火能伤身,名不惊不虑。火能断命,故不怖。以譬众生全不觉五阴八苦,不知四倒三毒。既不识惑,云何忧虑?惑侵法身,伤于慧命。如是不觉于苦,不知于集,不惊失道,不怖失灭。逼身者,五识也。身为八苦所逼,浊在五识以切己,名为逼。以一一苦,皆由五识以对于境故也。心不厌患者,心即意识心王也。不厌无常之苦,不患烦恼之集也。无求出意者,不修道求灭也。

△二、舍几用车譬二:初、舍几譬二:初、劝门拟宜三:初、拟宜。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我身手有力,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之。

譬上念用大化,三七日思惟也。身手有力者,身譬神通荷负,手譬智慧提拔。依三昧断德,则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则有说法。衣裓几案者,三藏法师云:衣裓是外国盛华之器,贡上贵人,用此贮之。今取合譬,文云: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赞如来知见力、无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神力即是身,慧力即是手,如上说。知见譬衣裓,无畏譬几,十力譬案。如来以神通发动此三法,以智慧宣说此三法,无机息化。当知知见譬衣裓,名略义玄;四无畏譬几,于法小广;十力譬案,于法则广。佛于三七思惟,欲作如是广略佛法说之,而众生不堪,故言衣裓几案也。

△二不受

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诸子幼稚,未有所识,恋着戏处。

譬上众生诸根钝,云何而可度也?唯有一门,门义如上说。今更明通别。别者,一谓一理一道清净,门谓正教通于所通。教理宽博,则非狭小。断常及七方便众生,不能以此理教自通,将谈无机,故言狭小耳。通者,理纯无杂,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门。微妙难知,故言狭小。幼稚者,二万佛所教无上道大乘,善根微弱,名幼稚。若闻大乘,能生谤毁,名未有所识恋。着戏处者,前明善弱,此明恶强。即是因时深着见爱,果时深着依正。欲界着六尘,色界着禅味,无色界着定。故上文云:众生诸根钝,着乐痴所盲,不堪闻大乘也。

△三放舍

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此是放舍善诱,譬上无机息化,我宁不说法,疾入于涅槃也。堕落有二:一者、幼稚忆本戏处故堕落;二者、都无识,执物不坚故堕落。初、幼稚忆本戏处,譬着五欲,堕在三途;二、善弱无识,谤毁大乘,堕落三途也。

△二、诫门三:初、拟宜。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此舍已烧,宜时疾出,无令为火,之所烧害。作是念已,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

既着戏处,故说怖事,令得免五浊火烧五阴舍,宜应舍离,故云宜时疾出。若久住着,必断善根,故云无令为火之所烧害。

△二不受

父虽怜愍善言诱喻,而诸子等乐着嬉戏不肯信受,不惊不畏了无出心,亦复不知何者是火?何者为舍?云何为失?

不惊不畏者,不惊故不生闻慧,不畏故不生思慧;不识八苦、五浊能烧善根,如不知火;不识阴、界、入法是诸苦器,如不识舍;不知丧失法身之由,如不知何者为失。

△三放舍

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背明向暗如东西,生死往还速疾如驰走,于中起见爱如戏也。虽用大拟,不从大教,故言视父而已。

△二、用车譬四:初、拟宜,三、车譬。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此舍已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我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譬上寻念过去佛,亦作三乘化也。前言苦痛切己,犹是未死;今云必为所焚,即有死义也。问:上文于所烧之门,安稳得出;今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此义云何?答:须知前得出者,即是法身出;今言若不时出等者,即是应身,示同众生有疾。若众生有善,成机受化,则与应身时出;若众生善断,无机不受化,即不与应身时出,即是俱为所焚也。我今当设方便者,欲设三乘之权也。

△二、先心所好譬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

譬上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等,明有小乘得度之机也。其昔曾习小,是知先心。又知本曾习大,名知先心。中厌老死,名各有所好。

△三、三车希有譬三:初、劝转。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汝若不取,后必忧悔。

此叹三车希有譬,譬上施三乘,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奈也。

△二示转

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羊车譬声闻乘,鹿车譬缘觉乘,牛车譬菩萨乘,如下文释。今在门外者,今许在门外断见思,出三界外方得故也。

△三证转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皆当汝者,己身既证,亦使他证,故名为与。

△四、适子所愿譬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心各勇锐,互相推排,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譬上受行悟入,是名转法轮等也。前偈本略,今譬事广,广明修因至果。适愿者,机教相称,即闻慧也。心各勇锐者,思心动虑,即思慧也。互相推排者,推四真谛理,排伏见惑,邪正未决,名为互相。此入修慧,属暖顶位也。竞者,竞取胜理,初则遍观上下八谛,历十六行相,竞趣真道;后则缩观至欲界苦谛,下趣苦法忍,此是忍法位也。共者,是世第一位,同观欲界苦谛,与忍位不别,故云共也。驰走者,入见道十五心,速疾见理,故云驰走。既断见惑,分得涅槃,譬上便有涅槃音也。争出者,即修道位也。争出三界,成无学果,断思惑尽,方出火宅,即譬上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也。

△三、等赐大车譬四:初、见子免难欢喜譬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无复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譬上我即作是念至今我喜无畏,两行一句偈也。若子未免难,父则忧念;若得离火,心即泰然。以子欢喜,其父亦喜也。四衢者,譬四谛也。以四谛观异,名为四衢。见惑虽除,思惑犹在,不名露地。三界思尽,名为露地。住果不进,故云而坐。见思惑尽,真谛理显,故云无复障碍。不为见思所局,故云泰然。生灭度安稳想,故言欢喜也。

△二、诸子向父索车譬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之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譬上大乘机发,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者,两行偈也。就此明索车,文无索字,依此请辞,明索车耳。索有三意:一、机索者,鹿苑证小之后,至方等中,冥有大盥,被斥不谤,理在有求大乘之意,名为机索。二、情索者,至般若会,领知大法,乐大心起,纵不彰言,索义渐切,名为情索。三、口索者,来至法华,因方便品初,闻佛略说,皆称为方便,动宿疑情,是故发言三请,名为口索也。

△三、等赐诸子大车譬三:初、总标两章二:初、子等。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

此下譬上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也。此明子等,譬一切众生等有佛性,佛性天真本来同故,等是子也。

△二车等

等一大车

此明车等,以法等故无非佛法,譬一切法皆摩诃衍,摩诃衍同故等是大车。而言各赐者,各随本习四谛六度无量诸法,开示真实旧习不同,故言各皆摩诃衍,故言大车也。

△二、广明车等二:初、广叙体三:初、叙高广。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周匝栏楯,四面悬铃。又于其上张设幰盖,亦以珍奇杂宝而严饰之。宝绳交络,垂诸华缨,重敷婉筵,安置丹枕。

假名车有高广相,譬如来知见深远,横周法界之边际,竖彻三谛之源底,故言高广。众宝庄校,譬万行修饰。周匝栏楯,譬总持,持万善,遮众恶。四面悬铃,譬四辩下化众生。张设幰盖,譬四无量众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珍奇杂宝而严饰之者,真实万善,严此慈悲。大经云:慈若具足十力、无畏,名如来慈。宝绳交络,譬四弘誓坚固大慈心。垂诸华缨,譬四摄神通等。悦动众生,亦譬七觉妙鬘也。重敷婉筵,譬观炼熏修一切诸禅。重沓柔软,安置丹枕,枕有内外。若车外枕者,车若驾运,随所到处,须此支昂,譬即动而静,即静而动,动静即十乘中通塞义也。若车内枕者,休息身首,譬一行三昧,息一切智、一切行。丹即赤色,譬无分别法也。

△二明白牛

驾以白牛,肤色充洁,形体姝好,有大筋力,行步平正,其疾如风。

驾以白牛者,譬无漏般若,能导谛缘,度一切万行,到萨婆若。白是色本,即与本净无漏相应。体具万德如肤充,烦恼不染如色洁。又四念处为白牛。四正勤中,二世善满如肤充,二世恶尽如色洁。四如意足称行者心,如形体姝好。筋,譬五根住立,能生义也。力,譬五力摧伏,干用义也。行步平正,譬定慧均等,又譬七觉调平。其疾如风,譬八正道中行,速疾到萨婆若也。

△三明仆从

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仆从者,譬方便波罗蜜,能屈曲随人,给侍使令,即众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随方便智用,故净名云皆吾侍也。又果地神通,运役随意,即仆从也。

△二、释有车由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

有车之由,由财富藏溢,以譬果地福慧圆满藏。有行藏、理藏。一切法趣檀、尸、忍等,是趣不过,是约行为如来藏。一切法趣阴、入、界、根、尘等,是趣不过,是约理为如来藏。自行此行理名充,以此化他名溢。

△三、广明心等二:初、广心等。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

此明心等。由财物无极,是子无偏,是故心等。若富而非子,是子而贫,则心不得等。七宝大车,其数无量者,譬今经开显,若教若行,皆摩诃衍。又方等、般若、念处、正勤、根、力、觉、道,种种异名,皆开示实相。历一切法,亦复如是,故言无量。各各与之等者,不移本习,而示真实。如身子于智慧,开佛知见,具一切佛法。目连于禅定,开佛知见。余人亦尔。以心等故,不宜差别也。

△二、释心等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初释财多,尚周一国,况复诸子?譬大圆因,遍该善恶,况佛知见耶?次释子等者,非子尚充,况是子耶?譬佛无缘者尚度,况有缘子耶?

△四、诸子得车欢喜譬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譬上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也。三乘之人,本求羊、鹿、水牛之车,期出分段;今得白牛大车,尽于变易,过本所望,岂不欢喜?

△四、长者不虚譬三:初、问起。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是长者等与诸子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初、佛问者,本但许三,而今与一,非虚妄不?欲令身子领实,故以虚妄问之。

△二、答释二:初、免难不虚(亦名以重易轻不虚)三:初、标章。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全其躯命,非为虚妄。

△二解释

何以故?若全身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

全身免火,便为已得大宝。济子重命,所得岂虚。

○妙乐云:全于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则为已得昔来所玩。况于火宅,方便济苦,本在大耶。

△三、况结

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免八苦之火,全五分之身,已是大宝,况二万佛所,大乘慧命,圆因成就,佛知见开,宁是虚妄?

△二、不乖本心不虚(亦名过本,所望不虚)。初、标章。

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虚妄。

初标不乖本心章,本知无三,意令不谤,不谤则不乖本心。

△二解释

何以故?是长者先作是意:我以方便令子得出。以是因缘无虚妄也。

本知无小而许小者,意令方便得出火宅。既昔方便,非佛本意,不与小车不乖本意,岂虚妄耶?

△三、况结

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盥诸子等与大车,

与一大车,过本所望,是故不虚。

△三述叹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二、善哉者,述其免难不乖,二不虚也。问:佛何不自说不虚?答:佛许三与一,自说为难;身子说不虚,取信为易。

△二、合譬二:初、合总譬六:初、合上长者三:初、合位号。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

此下,合上长者有名行、位号、德业等。如来亦复如是,先合位号。如来无量德号,略举十义,已如上说。

△二合名行

则为一切,世间之父。

一切世间,将处所以定名行。上云国邑、聚落,今合直云一切世间,通指同居、方便、实报三土,皆是妙色、妙心、果报之处。如来遍应三处,即一切世间之父也。

△三合德业

于诸怖畏、衰恼、忧患、无明、闇蔽永尽无余,而悉成就无量知见、力、无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

于诸怖畏,无明永尽,合上衰迈,显断德也。成就无量知见,合上年高,显智德也。力无畏等,合上外德,财富无量也。神力者,深修禅定,能得神通,合上田也。智慧力者,智必照境,如身之托处,合上宅也。具足方便波罗蜜者,合上诸仆从也。

△二合五百人

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慈悲是施化之本,一切是五道,恒为慈悲所被,合上五百人也。

△三、合舍宅譬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合上,其家广大。

△四合三十子

为度众生。

众生有缘亲者,前度合上三十子也。

△五合上火起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暗蔽,三毒之火。

合上歘然火起譬也。

△六合上一门

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教能诠理,寻理起行,即得菩提。故知教理共用,合上唯有一门譬也。

△二、合别譬四:初、合见火譬四:初、合能见眼。

见。

合上能见之眼,即是如来寂照智眼能见也。

△二、合所见火

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之所烧煮,亦以五欲财利故,受种种苦;又以贪着追求故,现受众苦,后受地狱、畜生、饿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间,贫穷困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如是等种种诸苦。

合上所见之火,从四面起。此中明八苦为火。四苦,如文。贪着追求,求不得苦,后受地狱、天上、人间五盛阴苦。爱离怨会,如文。此八苦,从四倒四面起。

△三、合广所见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不觉不知,不惊不怖,亦不生厌,不求解脱,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合上所见火,譬诸子不觉不知等也。不观苦集故不生厌,不观道灭故不求解脱,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合上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也。

△四、合起怖畏。

舍利弗,佛见此已,便作是念:我为众生之父,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合上我虽能于此所烧之门,安隐得出意也。应拔其苦难者,即大悲之力,拔五浊之苦也。与无量者,即大慈之力,与其大乐。

△二、合舍几用车譬二:初、合舍几三:初、合拟宜。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为诸众生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上譬有劝诫,今但合劝不合诫,劝修为正,诫恶是傍故也。今拟宜中,但以神力者合上身力,智慧力者合上手力,赞如来知见合衣裓力,无畏合几案。若佛初出,即用此拟宜,众生不能以此得度也。

△二合无机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释不得度,合上子不受劝譬也。正由五浊障重,未免生死等火,大乘微妙不能得入,故言何由能解佛之智慧。此一句合上唯有一门而复狭小,小故不能解佛智慧也。

△三、合息化三:初、牒前三譬三:初、身手救不得譬。

舍利弗,如彼长者,虽复身手有力而不用之。

合上放舍善诱,无机息化,此文虽无放舍语,譬及譬本息化,意甚分明也。

△二、牒施三车譬

但以殷勤方便,勉济诸子火宅之难。

△三、牒等赐大车譬

然后各与,珍宝大车,

△二、正合息化

如来亦复如是,虽有力、无所畏而不用之。

△二、合用车四:初、合拟宜三车。

但以智慧方便,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二、合知子先心

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三乘者,乘以运载为义,各以谛缘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

△三、合叹车希有三:初、合示转。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三界火宅,勿贪粗弊色、声、香、味、触也。若贪着生爱,则为所烧。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三界是示苦谛,速出三界是示灭、道二谛。灭、道即是示其三界外有智,断三乘之果,故令速出三界,当得三乘。三乘正取道、灭为体,合上三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也。

△二、合证转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汝等但当勤修精进,如来以是方便诱进众生。

合上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也。

△三、合劝转

复作是言:汝等当知,此三乘法皆是圣所称叹,自在、无系、无所依求。乘是三乘,以无漏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等而自娱乐,便得无量安稳快乐。

合上叹希有。如此三乘,是诸佛方便引物仪式,故众圣所称。我无生智为自在,得尽智为无系。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名无所依。所作已办,梵行已立,名无所求。以无漏等,勤修道品也。住于真空涅槃,故云安稳快乐也。

△四、合适子所愿三:初、合羊车

舍利弗,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内有智性者,宿习三乘乐欲,成三乘智性,故佛施三乘之教也。内有智性乃至从佛闻法信受,合上闻父所说珍玩之物,适其愿故,闻慧也。殷勤,合上心各勇锐,思慧也。精进,合上推排,推是推理,排是排恶,恶去故精,理明故进,修慧也。欲速出下,合上竞共驰走。是名声闻乘,合上争出火宅。三乘修行皆有此四,声闻不能化他,如羊不顾后群,故以羊车譬声闻乘。

△二合鹿车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梵语辟支迦罗,此云缘觉。言求自然慧者,从十二因缘门入。支佛是法行人,从佗闻法少,自推义多,故取譬于鹿,鹿不依人故也。

△三合牛车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盥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菩萨称一切智,不同二乘,乃是佛智。菩萨望此修因,即是大乘兼运之意也。菩萨慈悲化物,如牛之安忍运载,故以牛车譬菩萨乘也。然有小白之异,小牛车喻六度乘,大白牛车喻一佛乘也。

△三、合等赐大车二:初、牒二譬二:初、牒免难。

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火宅到无畏处。

上譬有四,今但合二:合免难,义兼索车;合等赐,义兼欢喜。

△二牒等赐

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二、双合二譬二:初、合免难。

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之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门有三义,谓入、出、别。若三界为宅,五阴为舍,由迷一色心而入一色心,即是入宅生死之门。出义者,是乘从三界出,即是禀藏、通二教,教下所诠为门。若别义者,即是禀别,教下所诠为门也。今言佛教门,正是藏、通二教,教下之理共为门,得出三界而免难也。

△二、合等赐五:初、合有车之由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

无量智慧者,合上财富无量,库藏充溢也。

△二、合广其心等

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合上我则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也。如来灭度者,即大乘三德涅槃也。

△三合等心章门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

合上各赐诸子等也。

△四合等车章门

悉与诸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

合上等一大车

△五合正广大车

皆是一相一种,圣所称叹,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合上高广,乃至仆从等大车譬也。一相是实相,即法身;一种是种智,即般若;能生净妙之乐,乐即无苦,名为解脱;三德高广,具足庄严,收罗众德,名摩诃衍也。

△四、合无虚妄譬一:初、牒许小与大。

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隐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三车诱引,本为除其五浊,五浊既除,大善自全,故但与大车也。

△二、合不乖本心二:初、合解释。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

合上,我以方便令子得出。

△二、合结况

何以故?如来有无量智慧、力、无所畏诸法之藏,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明如来出世,本欲说大,但为小智者乐着三界,故以方便而诱引之。既得出已,还与大乘,即称本心,故言能与众生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也。

△二、偈颂二:初、重颂上长行,二、劝信流通。初文又二:初、颂开譬,二、颂合譬。初文又二:初、颂总譬,二、颂别譬。初文又四:初、颂长者。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

颂上位号,兼得名行德业。既有长人之德,即知名行遍为国邑所崇,亦知内外年德俱高。内合婆伽婆即位号,自知佛具足智断慈悲万德。

△二、颂舍宅二:初、颂宅广大。

有一大宅。

譬三界无大宅。

△二、颂广宅体

其宅久故而复顿弊,堂舍高危,柱根摧朽,梁栋倾斜,基陛隤毁,墙壁圮坼,泥涂阤落,覆苫乱坠,椽梠差脱,周鄣屈曲,杂秽充遍。

此三行广出宅体,明所烧相。三界无始为久,非今所造为故。无常卑鄙名顿弊,色界为堂,欲界为舍,不免堕落名为高危。命根支持如柱,三相所迁名摧朽也。意识纲维以为梁栋,诸苦所坏如倾斜。过去行业为基陛,衰老之时为颓毁。四大为墙壁,皮肤为泥涂,皮肤皱朽为圮坼,壮色鲜净如初泥涂,老貌枯悴为阤落。发须朽老则皆脱落,如覆苫乱坠。筋骨老弱,支节不援,如椽梠差脱。三十六物更相隔障,故云周障。肚肠盘回,故云屈曲。非但无常所迁,亦有不净苦等,故云杂秽充遍也。

△三颂五百人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二乘根性为五道所摄,兼得三十子譬也。

△四、颂火起譬四:初、明地上事譬。欲界火起四:初、明所烧类譬。众生十使二:初、正明所烧二:初、明禽兽被烧譬。五、钝使二:初、譬五:初、譬慢使。

䲭:枭、雕、鹫、乌、鹊、鸠、鸽。

慢使众生自举轻他,如鸟为性,陵高下视,故以八鸟譬八慢。陵他为慢,自贵为憍。文殊问经明八憍,今用譬八鸟:壮盛憍如鸱,姓憍如枭,富憍如雕,自在憍如鹫,寿命憍如乌,聪明憍如鹊,行善憍如鸠,色憍如鸽。

△二、譬瞋使

蚖蛇蝮蝎,蜈蚣蚰蜒。

此譬瞋使。瞋有三种:一、非理瞋,谓不问可否,欻起瞋心;二、顺理瞋,谓人实恼我;三、诤论瞋,谓着己所解为是,谓他说行为非。蚖蛇毒盛,不触而吸,譬非理生瞋;蝮蝎若触则螫,譬执理瞋;蜈蚣、蚰蜒,譬戏论瞋。世人云:赤颈者是蜈蚣,不赤者是蚰蜒也。

守宫百足,鼬狸鼷鼠,诸恶虫辈,交横驰走,屎尿臭处,不净流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