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今品名方便者。一品之中。方便文字。共有三十三处。经家据若干文义。因而詺品。大意是指昔日三乘方便。至今法华开舍方便。显会真实。亦只名方便耳。方便字面虽同权小。方便义意迥然言外。问最上一乘。究竟圆满。何于正宗分首。便云方便。与昔三乘方便。何所拣别。答。经不云乎。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又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今名方便者。意含前后权实二义。前权方便者。乃于一佛乘分别说三。后实方便者。乃开权显实会三归一之第一方便也。问。何不名真实品。答。此经大义。开显会归之旨。若尽废昔日之方便。却将何等会显真实。所以仍标方便。先分后合。即权即实。圆融活泼善巧无加。故名方便品。方便者。法用也。法有方圆。用有差会。盖随众生乐欲。非佛本怀。文云。令离诸着出三界苦。是故如来称叹方便。非今品意。以是体外方便。化物之权随他意语故。又方便者。门也。门名能通通于所通。方便权略皆是弄引。为真实作门。文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非今品意。亦是体外方便。自行化他之权随自他意语故。又方便者。秘妙也。妙达于方。即是真秘。点内衣里无价珠。与王顶上唯有一珠。无二无别。指客作人是长者子。亦无二无别。如斯之言。是秘是妙。文云。唯我知是相。十方佛亦然。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正是今品之意。是同体方便。自行之权随自意语故。以自文殊答弥勒今相如本瑞是诸佛方便。则说经入定放光动地皆方便矣。经云。吾从成佛已来。种种因缘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则方便不止于今经放光动地。乃从成佛已来。种种言教皆方便也。文云。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种种缘譬喻。无数方便力。则方便又不止于释迦一佛。乃十方三世诸佛出世说法皆方便也。又云。更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则方便又不止于三乘六度万行之正经。乃至举手低头。沙为塔。爪画像。或出于诚敬。或出於戏乐。无非一大事因缘之方便也。如此则降迹皇宫。六年苦行。多子塔前拈华。双树林中入灭。以及德山棒。临济喝。无往而非方便也。正宗分首。置此二言。则知七卷经文。无非方便。一切众生本有佛知佛见故也。

△第二正宗分。文有十九品。以本经纲要。分为四段。此品至法师品。为开佛知见。宝塔天授二品。为示佛知见。持品至寿量四品。为悟佛知见。分别功德至常不轻四品。为入佛知见。且初开佛知见。文有九品。分二。初八品说三周法授三根记。二法师品叹持经人与所持法。初又二。初略开三显一动执生疑。二广开三显一断疑生信。初中又二。初略开三显一。二腾疑致请。初中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二初寄言叹二智。二绝言叹二智。初中分二。初明诸佛权实。二明释迦权实。初又分二。初经家提起。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

尔时者。文殊答弥勒已竟之时也。安详者。申申夭夭从容自得之貌。佛常在定何故言起。此有所示。往古诸佛说此经时。必入无量义定。今佛亦尔。对入言起。世界悉檀。故从定起。历履法缘。二俱审谛。说必不谬。增长物信。为人悉檀。故从定起。佛寂而常照。尚须入定方乃说法。况复散心妄有所说。对治悉檀。故从定起。入定缘理。安心实相。出定令他安心实相。第一义悉檀。故从定起。告舍利者。身子为法说得记之当机。乃小乘中智慧第一之人。故告之。首标万二千。而独告身子者。必有所因也。法说后。身子自述领解。则曰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授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等。四大弟子则曰。我等居僧之首。年并朽迈。乃至不生一念好乐之心。则身子愿学菩萨授记作佛。唯恐不得久矣。故因而告之。问与大品方等阿含有同异否。答各处不同。阿含发起生灭法轮故告。方等弹斥。大品加被。今经开显故告也。论云。告身子不告别者智深故。不告菩萨者。有五。一为声闻所作事故。二回向大菩提故。三令无怯弱故。四为发余人善思念故。五令不起所作已办心故。

△二正叹权实。分三。初双叹。二双释。三双结。且初双叹二智。

诸佛智慧甚深无量(至)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知。

诸佛一句。标实智也。诸佛有二。一是十方三世诸佛。即下十方三世佛佛道同之义。二是释迦一佛。即下分身诸佛现在说法者是。一往智即慧。慧即智。分之智能分别事理。慧能决断精粗。智慧之体。即一心三智。是诸佛自觉圣智之境。在佛为阿耨菩提。涅槃妙心。正法眼藏。在众生为佛知见。常住真心。元湛妙性。今经云。一乘实相。家业宝所等。甚深无量者。称叹之辞。诸佛实智。竖彻如理之底。故甚深。横穷法界之边。故无量。无量甚深。深高横广。如根深枝茂。源远流长。实智既尔。权智亦然。其智一句。标权智也。以道前方便有进趣之力。故名为门。从门入到道中。道中称实。道前为权也。难解难入者。称叹之辞。由无量故难解。由甚深故难入。不谋而了无方大用。七种方便不能测度。又智慧门者。自有方便智慧为门。得入佛智慧。如璎珞经云。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第一义谛是也。自有佛智慧为门。得入佛智应。即今经所叹其智慧门是也。又权智称门者。以实智寂灭离言。固不可说。今用权智。曲唱傍通。开方便门。示真实相。故权智名门。即方便门也。清凉疏云。方便门有二。一远穷之。四十年前所说诸法。为今经方便权门。故云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近言之。入定放光等事。为此会方便权门。故云今佛放光明。助发实相义。一切二乘所不能知。故言难解难入也。别举二乘不知者。为执重故。华严顿照。如聋若哑。故言不知。方等弹斥。保住草庵。故言不知。般若转教。无心希取。故云不知。今大机启发。放光动地。彼此今古。佛佛道同。犹怀疑惑。故云不知。利根菩萨。节节能知。钝根二乘。是亦不知也。正是激发二乘之言。

△二双释二智。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至)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先双徴二智。佛曾等。释实智也。良由诸佛往昔因中。劫劫生生。未曾离佛。以佛为师。常随佛学。所近之佛。非一佛二佛。曾经百千万亿无数诸佛。如此则外值佛多。禀承至要。故实智甚深。若事其师而不学。犹勿师也。学其道而不行。犹不学也。由是事一佛。尽行一佛无量道法。事无数佛。尽行无数佛无量道法。所积者深。所造者广。如此则内行纯厚。躬行实践。故实智无量。勇猛等。释权智也。勇猛者。果敢直前。难行能行故。精进者。志无退屈。长劫无厌故。名称者。十号具足。举事得宜故。普闻者。圆彰法界。声名远着故。良由诸佛勇猛精进。能入难入之门。既入门已。泽被无疆。物钦胜德。故名称普闻。勇猛一句。释权智深。名称一句。释权智广。权智虽无深广之语。例实智此义得成。

△三双结二智。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称理究竟。圆满果德。曰成就。觉尽心源。到彼岸底。曰甚深。昔所未说。故未曾有。此结实智。称机所说。故言随宜。非七方便所知。故言难解。此结权智。又成就等。结自行权实。随宜等。结化他权实。自行权实俱名为实。化他权实俱名为权。此中亲近二言。案至化城天授。以亲则智佛与佛。及十方佛。皆父子兄弟之亲。近则提婆为师。佛为弟子。奉事千岁为近故。尽行二言。案至不轻品。以恶骂捶打。尚致礼赞。为尽行故。名称一句。案至药草品。以大音声普告天人等。神力品。诸天于虚空中唱言。有国名娑婆。佛名释迦。皆佛之名称普闻也。又成就等。案至宝塔品去。涌塔变土。集分身出眷属。谈寿量。分别功德。乃至提婆得记。龙女成佛。皆是佛所成就未曾有法。一向不与二乘人说。今经说之。所以难信难解也。又亲近一句。所学之深也。尽行一句。所造之深也。勇猛一句。建志之深也。名称一句。积德之深也。成就一句。所证之深也。随宜一句。方便之深也。如此叹者。显二乘人所学所造。建志积德。所证方便。皆不深也。正发二乘之愿慕。使其内心自惺。诸佛如是勤学深造。名称普闻。我等云何于佛法中。心生疲怠。果能如是思惟。庶几进入一乘。所谓风之积也不厚。则负大翼也无力。小知不及大知。宜乎二乘不知如来智慧也。上叹诸佛权实二智竟。

△二叹释迦权实二智。分三。初叹权释权。二叹实释实。三结权结实。对上科凡有三意。一者前诸佛二智合叹。明二智体同也。释迦二智开叹者。表二智功用有异故。二者明垂迹之本。故诸佛先叹实。明显本之能。故释迦先叹权。三者诸佛显自行。故先实。释迦明化他。故先权。初叹权释权。又二初叹权智。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至)引导众生令离诸着。

成佛已来。近指菩提场。远指尘点劫。以三种化他之权。逗会众生。故言种种因缘也。譬喻者。小乘中以芭蕉水沫为喻。大乘中以干城镜幻为喻。广演者。能于一法出无量义也。无数方便者。即七种方便也。离诸著者。说散十善令离三途着。说净十善令离欲界着。说谛缘法令离见思着。说菩萨法令离涅槃着。说佛法令离顺道法爱着。

△二释权智。

所以者何如来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已具足。

由于方便善巧。故能种种因缘等。知即三智之知。见即五眼之见。悉到事理边底。故悉名波罗蜜。皆具足者。权实悉究竟之谓。此中知见即实智。由证此实智。故能种种行权。此叹权释权竟。

△二叹实释实。又二。初叹实智。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

广大一句。称叹也。广大明横。即前无量。深远明竖。即前甚深。实智本非横竖。寄言往叹。论其横竖。照无限极。如函大盖大也。

△二释实智。

无量无碍力无所畏(至)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无量。四无量心也。无碍。四无碍辩才也。力。十力也。一是处非处力。二业智力。三定力。四根力。五欲力。六性力。七至处道力。八宿命力。九天眼力。十漏尽力。佛悉遍知。无能胜无能坏。故名力也。无所畏。四无所畏也。一一切智无所畏。二漏尽无所畏。三说障道无所畏。四说苦尽道无所畏。通名无畏者。于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既决无失。则无微致恐惧之相也。禅。即实相之禅。定。即楞严大定。解脱者。佛地位中诸解脱门也。三昧者。二十五王三昧也。深入释深远。无际释广大。成就等。总摄佛地所具。一切功德。叹实释实竟。

△三结权结实。又二。初结权智。

舍利弗如来能种种分别(至)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种种巧说。即上种种广演也。言辞柔软者。巧法逗机而不暴戾也。悦可众心者。随众生乐欲也。由具足方便知见。故能种种巧说。令人悦可也。

△二结实智。

舍利弗取要言之无量无边未曾有法佛悉成就。

取要者。大略言也。未曾有法。即结上成就一切等。以佛地不共功德。无量无边。深入无际。皆未曾有之法也。要知诸佛之权。即释迦之方便。释迦知见。即诸佛智慧。非权无以导实。非实无以开权。有实无权。则沉埋中下。有权无实。则屈枉大根。权实并行。方能曲成小大而不遗。出定双叹。盖为此也。寄言叹三智竟。

△二绝言叹二智。分三。初正绝言叹。二徴释绝言。三释权实相。且初正绝言叹。

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叹到恰好处而止者。欲杜口不说也。满心要说。且示绝言。敦机令信。故止而叹之。不须复说者。以此法深寂。是绝相门。口谈词丧。心缘虑忘。故止而不说。以自觉境界。非余所知。故止而不说。设慈悲为说。闻不能解。恐伤善根。故止而不说。

△二徴释绝言。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至)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成就者。圆满具足义。以果对因。诸佛所证。权实不二。是第一法。所得微妙故。是希有法。如优昙华故。是难解法。所不能知故。降斯已还。所证之法。皆非第一希有难解也。唯佛等者。唯佛与十方诸佛。究竟实相边底。如十五之月。体无不圆。光无不遍故。诸法权也。实相实也。诸法即实之权也。实相即权之实也。即实而权。权外无实。即权而实。实外无权。斯为同体妙权妙实。法华开显。如点铁成金。妙在此也。此四字。是法华之大本。诸教之端首。释义之关键。众生之依止。发心之凭仗。权谋之用体。迷悟之根源。果德之理本。一化之周穷。五时之终卒。佛所成就者。正目此也。唯佛证极穷源。所以止而不说。

△三释权实相。

所谓诸法如是相(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南岳大师读此文。皆云如。故呼十如。智者大师依义读文。凡有三转。谓如是相。是相如。相如是等。诸法者。总指世出世间法。凡拈一法。即具十如。如是者。随事指法之辞。谓诸法有如是之相等。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名相。性以据内。自分不改名性。主质名体。功能名力。构造名作。习因为因。助因为缘。习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本。后报为末。诸法归趣为究竟平等。如一人有形相。心性。身体。力用。作为。过去因。现在缘。为人是果。穷富延促根身全缺是报。生为本。死为末。研究平等。又如是二字。直指当体之词。以此诸法。若言其相。相即无相。故云如是相。若言其性。妙性天然。若言其体。体自真常。若言其力。力用称真。若言其作。作而无作。若言其因。生本无生。若言其缘。性空成事。若言其果。果不离因若言其报。业性昭然。若言其本末。始终一际。故云如是本末。以上诸法。一一皆是如是之法。故云究竟平等。寂灭无二。此诸法之实相也。权实之法。不可思议。是三世诸佛所证之境。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者。此也。

△二偈颂。有二十一行。分二。初十七行半。颂上长行。二有三行半。略开三显一。初又分二。初四行颂寄言叹二智。二十三行半颂绝言叹二智。初又二。初二行。合颂二佛二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至)无能测量者。

长行权实各叹。表化缘异故。颂中二智合叹。示二智体同故。世雄者。乃雄猛绝世之称。以难行能行。难断能断。难舍能舍。难证能证故。古云。出家乃大丈夫事。非将相所能为。能证之人。出乎其类。所证之法。岂住思议。此颂上诸佛智慧也。不可量。颂上甚深无量也。亦该权智。以实智不可量。权智亦尔。次三句。推广上不知之人。此中与长行有三异。一上举人又标法。故云诸佛智慧。今但颂人。将人以美法。故云世雄。二上开叹。今合颂。以法别故须开。人总故须合。三上云一切二乘不知。今言一切众生类不知耳。佛力下。颂释迦二智。佛力等实智也。诸余法权智也。云余者。指化他之权。是实智之余助耳。即以自行而为化他。从一法中开出无量。种种因缘。种种譬喻。所有方便。无不即权即实。故亦无能测量。

△二二行合颂二佛释叹结叹。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至)我已悉知见。

此颂上二章释结之意。而文字变化。不必一一拘配。由甚深故难见。微妙故难了。无量劫行道。权智满也。道场得果。实智满也。所得之果。即法界海慧。旷劫修因所感之果也。盖谓甚深微妙之权实。最为难见难了。由我与诸佛。本从无量佛所。具足尽行无量道法。于无量劫行此道已。乃坐道场得成佛果。故能悉知悉见此权实法也。颂寄言叹竟。

△二十三行半。颂绝言叹。分五。初半行颂释权实相。二半行颂徴释绝言。三半行颂正绝言叹。四十行半颂不知之人。五一行半颂第一希有之法唯佛能知。且初半行。颂释权实相。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

大即妙也。种种即十如差别不同。义即究竟等。先举果报。次举性相。中间可知。显逆顺观法无拘也。又大在果前。即不变随缘。义在相后。即随缘不变义。

△二半行颂徴释绝言。

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

是事。即诸法实相也。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深造自得。乃能知之。

△三半行颂正绝言叹。

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

实相非方所。故不可示。非言语道。故言辞寂灭。古德云。佛法大煞有。只是舌头短。是此意也。又前云。大果报者。自证境界。正指华藏世界。无量庄严。圆融果海。交彻无碍。故云种种性相义。佛与诸佛乃知是事。以果海离言。故言辞寂灭。此离言之道。非思量分别之境。岂二乘所堪哉。故止而不说。正显究竟一实之地。为今日所归之极致。长行未尽。偈中发明也。

△四十行半颂不知之人。分七。初一行许信力能解。二一行半拣二乘不知。三一行拣身子不知。四一行半拣大弟子不知。五二行拣辟支佛不知。六二行半拣发心菩萨不知。七一行拣不退菩萨不知。且初一行。许信力能解。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此下十行半。推广一切众生类无能知佛者。申明诸佛二智。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也。然人则一层高一层。义则一句紧一句。只要发挥一切声闻支佛所不能知。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之义。初二句。总拣七方便人不知。次二句。许信力菩萨能入。此菩萨即圆教十信满心也。若此妙法。除佛之外。究竟无人能解者。说之何益。故许以信得入。言坚固者。圆教菩萨。是过量大人。一闻此法。直下承当。即以自性不动智以立信体。信得自心与佛无二。心境一如。即契实相。如将重担肩荷直前。亦若香象渡河截流而过。如此方名信力坚固也。

△二一行半拣二乘不知。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至)其力所不堪。

一切漏。三界见思也。最后身。二乘极果也。不堪者。以二乘是寒灰枯木之人。力量浅薄。不堪重任。古德云。若欲担荷大法。须是枯木掺华。寒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