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此为中根人说譬喻也。佛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立品名。法说五段未竟。今品安于此者。经家调卷故。譬者比况也。喻者晓训也。托此比彼。寄浅训深之谓。前法说作三乘一乘之谈。广明五佛开三显一之旨。上根利智。圆闻获悟。中下之流。抱迷未遣。大悲不已。巧智无边。动树训风。举扇类月。使其悟解。后文以三车一车之浅。比三乘一道之深。以至易而显至难。以至小而况至大。故云譬喻。又以世法比出世法。因于曾有闻未曾有。踊跃欢喜。如经世间父子。比出世师弟。是世界悉檀。以世间生法。比出世间生法。使蒙佛音教不失大乘。如经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珍玩之具。是为人悉檀。世法者资具也。故云珍玩。出世法即三乘法。生善中最以世灭法。比出世灭法。虽得诸无漏。闻亦除忧恼。如经我为其父。应拔其苦难令免烧煮。是对治悉檀。世灭者火灾免也。出世灭者断惑也。无漏指昔。除忧指今。拔其苦难。本在等与大车。以世不生灭。比出世不生不灭。令其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如经乘是宝乘直至道场。是第一义悉檀。世不生灭者大车也。父之本有故不生。至处不坏故不灭。出世不生不灭者。性德本有故不生。修得常果故不灭。佛以一音说于譬喻。巧令中下得四悉益。故名譬喻品。且道灵山高会。谁为上中下哉。当知大圣设教。不为圣贤说也。只缘众生根有利钝。惑有厚薄。修有勤怠。种种不同。所以诸尊者。或以法领。或以喻解。或以因缘明者。无非簧鼓斯道。利益末世一切众生也。

△二身子领解。分二。初经家叙置。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至)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文中内喜外仪。持词白佛。三业䖍诚也。内解在心名喜。喜动于形名踊跃。从妙人。闻妙法。得妙解。开佛知见。故踊跃欢喜。有不知其所以然而然也。文云今从世尊等。内外和合。致此欢喜即世界。改小学大。弃贫事草庵。受富豪家业。今日乃知真是佛子。是故欢喜。即为人。忧悔双遣。疑难并除。内外妨障。廓然大郎。文云我已得漏尽。闻亦除忧恼。是故欢喜。即对治。又佛子所应得者皆已得之。文云安住实智中。我定当作佛。是故欢喜。即第一义。瞻仰尊颜者。无邪余思念。眷恋佛恩也。又住后初行初地。皆名欢喜。身子上根利智。必是超入之欢喜。

△二身子自陈。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五。初总标闻法得解。二明昔日之失显今日之得。三明昔日之疑显今日之解。四明昔日疑悔今日疑悔尽断。五结归领解自肯承当且初总标闻法得解。

今从世尊闻此法音心怀踊跃得未曾有。

今从二字。形昔日之侍从也。从昔已来。或从舍卫往还。或从王舍乞食。或山林树下经行。或祇桓精舍行道。佛住一乘实相。二乘皆住小道之中。但从其形未从其心也。今者默契实相。雅合圣意。今日之从从佛心也。法音即声闻成佛之法音。未曾有者。喜其得于未得之道也。然此理本来固有。饥食渴饮。何曾离了片时。只因省不得。所以弃海认沤。及乎悟后。瞬目扬眉。依然只是这个。岂从外来。似有所得。故以得言之。又得者无得之得也。于然灯佛时。无有一法得菩提。始得受记。今身子亦然。向上一事。遍融万法。本无能所。唤谁得谁。正以无所得而得之。方契佛心也。

△二明昔日之失显今日之得。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至)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昔闻如是法者。方等中大乘实慧。与今不殊故。受记者。方等授菩萨记云。当来作佛。又云得无生忍。而我等不预受记成佛之事。甚自感伤者。净名叹大褒圆。弹偏斥小。叹菩萨是佛子成佛。斥二乘是焦芽败种。当尔时内疑而外鄙。自感而自伤。甚自二字。当时就有不安小道之意。以其闻同而得异也。无量即甚深无量。知见即如来知见。失者在昔不解虽具犹失。昔日感伤将谓失却。今日解得自知作佛。

△三明昔日之疑显今日之解。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至)遇便信受思惟取证。

我常下。述昔自感自伤之意。山林树下。乃二乘修道之所。行坐思念。心中不甘为小乘也。我等下。正疑念也。同入法性者。出其执小之过。正由不知小乘法性之外。别有妙理菩萨得之故也。谓我与菩萨。同是及门受化。同闻同得。故云同入。一涅槃无漏之法。三乘共证。故云同入法性。所入既同。则济度亦应同也。云何济菩萨以大乘得无穷之宝藏。度我等以小乘。给有限之工价。当时谓佛心不平等。爱有偏党。今闻佛说大乘平等法等。又云但教化菩萨等。今日乃知是我等自己舍多取少之过咎。非世尊有彼大此小之不平。由我迷权。何关理教。由我惑实。何关佛偏。追述昔非。仰谢如来。引过自归。故曰是我等咎非世尊也。所以下。释非佛咎一句。待说所因。有二。一不受对待于前。二不停待于后。初照高山。明三谛之慧。是得菩提因。以此对待于我。而我不受。是失之于前。又诸佛久后要说真实。我不停待。是失之于后。若待此前后。必得大乘度脱。由我等不待前后。于此两楹匇匇取小也私谓九部之法。是入大乘之因也。谓佛初说小乘。是入大乘之因。但我等不曾待得如来说其所因自为小乘耳。若我等肯待如来说出小法。因为我等心着弊欲方便说小。虽说小法。元为我就阿耨菩提者。而我等亦同菩萨。佛必以大乘之法度脱我也。今乃知之。非世尊咎。然我下。明不待所以释上是我等咎一句。然之一字。有无穷感慨自懊自恼之意。然我等本是著于邪见之人。才归依佛。不解如来先以小为方便。随宜而说。元为拔我邪见。示一小果。我等不解方便。一闻四谛小法。即便信受。以六识思惟。取证小果。以权为实。谁知如来更有一乘之大法哉。信受思惟。含二乘智断工夫。

△四明昔日疑悔今日疑悔尽断。

世尊我从昔来(至)闻所未闻未曾有法断诸疑悔。

言我从昔来。见菩萨受记作佛。终于日。竟于夜。无一时不抑损克刳于心。责备于己。愤愤悱悱。不得同菩萨受记作佛。而今从佛。闻说声闻菩萨。皆成佛无疑。又云。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今日之闻。乃昔日未闻未曾有之法也。断诸疑悔者。断其疑佛之心取小之悔也。又究竟之理。昔日将谓永绝。及闻举手低头皆成佛道之说。昔因一毫之缘。尚践菩提。况我六通之士。永绝非分乎。一闻此法。将四十年来。自克自责之忧悔。终日竟夜。自感自伤之疑惑。断尽无余矣。文殊偈云。诸求三乘人等此也。

△五结成领解自肯承当。

身意泰然快得安隐(至)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初二句。谓消息拨转。庆快非常也。今日下。是自肯领解之言。昔日说菩萨是佛子。我等宛似义儿。虽得小果。心实未安。今闻教菩萨法。悉当作佛。乃知真是佛子。非声闻流也。成佛之言。出于佛口。我信佛言。而成佛子。则子从佛口生矣。从法化生者。一乘之法。犹若金丹。化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也。又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故云从法化生。得佛法分者。法谓法身。分谓分证。虽居因地。未至究竟。我真佛子。乃得分证佛之法身也。古德云。三十年来用意猜。几度曾把此心灰。而今潦倒逢知己。李白元来是秀才。山林树下。兴疑作念。用意猜也。疑悔克责。几灰心也。今日欢喜。自知作佛。正逢知己也。真是佛子。李白元是秀才也。上根身子言下知归矣。

△二偈颂。有二十五行半。分二。初十六行半。颂上长行。二九行颂。领前广略开显之文。初颂长行又四。初一行颂总标闻法得解。二一行半颂昔失今得。三六行颂昔疑今解。四八行颂昔悔今断。皆约义颂之。不必拘配。且自肯承当略而不颂。且初一行。颂总标闻法得解。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心怀大欢喜疑网皆已除。

此中疑除者。是身子知四众心疑自亦未了之疑也。开三显一。千二佥疑。广明五佛。身子疑消。

△二一行半预昔失今得。

昔来蒙佛教不失于大乘(至)闻亦除忧恼。

长行明失知见。此中云不失大乘。论失论得。文互现耳。佛教通大小二意。谓方等诸会。同菩萨闻大乘法。昔日感伤。将谓失于如来知见。今日开解。何曾失却此理。故云不失于大乘。但佛音甚为希有以小乘法除众生忧恼。以大乘法除罗汉忧恼。又昔蒙小教。能除我等做凡夫时。五浊八苦之忧恼。我已漏尽。今不失大。又除我等不成佛之忧恼。昔小令大。佛音甚为希有也。

△三六行颂昔疑今解。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至)我为自欺诳。

是事即菩萨成佛事。呜呼乃感伤之辞。自责乃懊恼之意。深字应上甚字。云何二字。是疑难之辞。自欺者即自责意。意谓菩萨云何就成佛。我等怎么安居小道受斥败种。岂绝然无分甘心自欺哉。菩萨成佛。未来世中。演无上道。我等亦佛子。同入法性。同闻同入。既不得受记成佛。亦不能未来演说法也。金色等八句。明既不得受记成佛。则佛地位中种种功德皆无分也。金色。佛身金光聚也。三十二相者。相以表德。令人观德而钦敬。始自足下安平。终至顶上肉髻。共三十二大人相。十力解脱。如前释。八十种好者。好为严身。令人见相欲归依。始自无见相。终至手足有德相。此等相好。皆往昔修一百福感一相好。孝养等之所致也。十八者。一身无失。乃至十八智慧知现在世。皆佛地位中所具。不与二乘等共。故云不共法也。我独下明三失。我则山林树下。单丁独行。佛则天人风靡。弟子云从。行失利也。我之名闻闻五天竺国。佛之名闻普遍十方。名失利也。我则自善其一己。佛则广饶于人天。实失利也。自思自惟。若行若名若实而不如佛者。岂佛有欺于我哉。乃我不学菩萨。不发大心自欺自诳。是我等咎也。

△四八行颂昔悔今断。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至)疑悔悉已除。

此中义含领解自肯兼颂我等不解方便初闻信受之文。常于日夜者。念兹在兹。不甘小道。终日竟夜。思惟不忘之义。为失不失者。失则于己绝分。不失又不同菩萨。菩萨称赞。我等被斥。由是日夜思惟也。今闻下。颂佛逐机说法也。谓佛随宜说法。皆是方便。无非以大乘无漏难思议法示人。欲令众生开佛知见。坐道场成正觉而已。我本下。颂上不解方便信受取证。梵志即婆罗门。其人种类。自计从梵天口生。唯五天竺有。余国即无。师者。沙然死后。身子领五百徒众也。空法乃小乘偏空也。尔时二句。是一解脱义。我等同得之意。而今二句。是闻三乘是假非真实也。若得六句。是今闻作佛自庆之辞。番昔小果自足之执。昔证是有余。作佛是无余。小果断四住。不名永尽。作佛时乃五住究尽也。佛于下。正明今日之疑。昔日之悔。除断冰释也。

△二九行颂。领前广略开显之文。

初闻佛所说心中大惊疑(至)教化诸菩萨。

初闻略开显。疑佛为魔。谓魔恼我心神。乱我禅定耶。今知佛昔巧说。为实施权。权既即实。故心安疑断也。心安如海。应在疑网断之下方顺以疑断故心始安然。如海之澄湛而无波也。佛说下。述前三世佛及释迦佛。开权显实之文。既闻开权显实。方知世尊所说是真实道。波旬此云恶。常有恶意成恶法故。闻佛下。结前领解欢喜。此法无漏。故云清净。不可思议。故云深远。即权即实。即实即权。故云微妙。安住实智。即根本智。得此智能证实相之体。可以成佛。既得住此智。冥契真如。故云定当作佛。此聊通一线。直下承当之意。上身子领解已竟。

△三如来述成。分三。初昔曾教大。二中忘取小。三还为说大。且初昔曾教大。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我以方便引导汝故生我法中。

此因身子昔忧今喜以呈解。故佛述昔教今忘以受记也。于大众中说者。一鼓舞中下故。二为作证明故。三明昔因显今缘故。二万亿。即常不轻在二万亿威音佛时也。亦即大通为王子时也。无上道即佛果也。长夜受学者。无明未破。惑暗心中。故云长夜昔日大化。故云随我受学。纵然未破见思。所闻一句成了因种。纳种在识。永劫不坏。况今真悟。宁有虚妄。举昔曾教大。正显身子领解不谬也。我以方便二句两向。若昔以大化。今生大解。故云引导生我法中。此属昔教大也。若令免恶道。权以小引。故云引导生我法中。此属下中忘取小也。

△二中忘取小。

舍利弗我昔教汝志愿佛道(至)而便自谓已得灭度。

汝今悉忘者。自有中途废大习小。名中途悉忘。若而今自谓已得灭度。即是而今悉忘。由汝忘大习小。致有忧悔。而得闻法不虚也。

△三还为说大。

我今还欲令汝忆念(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汝虽善忘。我则善忆。今不欲汝忘。还欲汝忆也。先施权教。成其中途小善。后显真实。遂其本愿大心。一则完汝往昔本愿。二则满我出世本怀。故为汝声闻说此大乘妙法莲华经。教菩萨法。佛所秘要之藏也。是知声闻元是菩萨。则汝何曾失于如来知见也。如来述成已竟。

△四与之授记。问。身子领解自知得佛。何须记之。答。有四意。一昔未记二乘今须记故。二中下未悟以记勉励故。三令闻者结缘故。四满其本愿故。有长行偈颂。长行文分十。初明时节。二明行因。三明得果。四明国土。五明说法。六明劫号。七明众数。八明寿量。九转记补处。十法住久近。且初明时节。

舍利弗汝于来世过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劫。

佛道长远。如千寻大海。非一勺而涸。九仞重楼。岂一日而就。众生藏识海浪。曷啻千寻。诸佛妙觉巍峨。不唯九仞。岂可造次而至乎。若以理论。悟得实相。全身在里许。迥出思议之表。超过劫数之外。延促同时。古今一致。有何时节之可论哉。问。何故更经若干劫耶。答。诸声闻未曾有净土之行。得记已后。与物结缘。物机不同。致劫多少。随机长短。故经若干劫也。

△二明行因。

供养若干千万亿佛奉持正法具足菩萨所行之道。

具足即圆满意。菩萨之道。立于身。应于事。时措合宜。不致伤风犯手。竖经五十五位。横收二千余门。一一行门。至于理极情尽。绝学无为之地。方名具足。

△三明得果。

当得作佛号曰华光(至)天人师佛世尊。

别号华光者。华能开敷。因行也。光能发明。果智也。由修权智之因行。得悟实智之果佛也。

△四明国土。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至)七宝行树常有华果。

离垢非今杂秽。平正非今坑坎。清净非今便利。安隐非今旱潦不常。天人非今三恶道。琉璃非今土石。琉璃地滑。金绳界之。以便往来。行树华果。以便潇洒。国土严净。皆七科道法之所感也。问。释迦娑婆如此不净。身子国土如是美丽。何师不及资乎。当知在佛分中何常不净。文云我净土不毁。又三变净土。其美丽又过于此也。众生依报。则国名堪忍。劫名五浊。其土坑坎不净。亦因行所致也。反而求之。离垢清净之相。皆即心地。安隐丰乐之事。无非性德。染净转变。常存乎人。使众生不为堪忍苦。不起五浊业。不行邪曲行。则真离垢安隐丰乐矣。

△五明说法。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至)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准今佛。故云亦以。舍利下。明说三意。土净唯应说一。酬愿故尔说三。即施即废也。何知本愿说三。准大悲空藏经云。身子于六十劫。行菩萨道。因婆罗门乞眼。唾而践之。身子动瞋。退作凡夫。愿成佛时。开三乘法。故云以本愿故说三乘法也。

△六明劫号。

其劫名大宝庄严(至)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劫名大宝。以菩萨为名者。不宝珠玉而宝善人也。楚王孙圉。答赵简子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楚当时有观射父左史倚相二贤人。能观光社稷。故曰善人为宝。华光出世。多大菩萨。羽翼法化。护正法其犹干城。济群品乃名善见。实法门之大宝也。

△七明众数。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至)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佛智者一切种智也。数过恒沙。佛智乃知。降斯以还。皆不能也。宝华承足者。宝取真实意。华明因行。以菩萨运动作为。皆成佛真实之因行也。行一行成一德。故云德本。净行实践。福慧双隆。堪荷大法。雅契佛心。故常为佛叹。深入实际。妙彻本源。故云常修佛慧。善知诸法名通。巧用佛慧名门。质直者不退二边。无伪者直入中道。以质直之志。深穷理本。以无伪之念。誓愿广大。方名坚固也。如是二句。结其数多。

△八明寿量。

舍利弗华光佛寿十二小劫(至)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除为王子者。显华光亦舍王位而出家也。未作佛时。明成佛后而寿十二小劫。为王子修道时不预此数也。人民受化。福德殊胜。不惟见佛闻法。亦且享寿八小劫也。

△九转记补处。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至)其佛国土亦复如是。

过十二劫。乃临入灭之时也。坚满众数之一也。坚即志念坚固。所发之愿无一不真实故。满即质直无伪。所行之行无行不圆满故。华足安行者。即宝华承足。安而行之。因果不谬故。此中转授坚满者使传续此妙道也。法华妙道。本于灯明。传于妙光。继于然灯。灯灯相然。佛佛相授。光光相续。身子得之号曰华光。发明是道。使有目皆睹。坚满得之又号华足安行。率循是道。使有趾共由。菩萨行时宝华承足。则从化者莫不由斯道也。至于华足安行。带果行因。宝华承足。借因趋果。因果互为终始。展转不离此道。故有转授补处之佛也。其佛二句。明华足安行佛。所处国土。亦如华光佛之国土也。

△十法住久近。

舍利弗是华光佛灭度之后(至)亦三十二小劫。

法初盛行。人能以现量体悟。为正。去圣逾远。人惟以比量仿效。为像。正法时教理行果备具。像法时有教理行而无果。故古多圣贤得道。今乃无闻。此正像之异效也。及乎末法。则空腾似量。荒唐无实。虽有教理无行根矣。身子未来一大事因缘。成佛之始。灭度之终。于天人大众中。一一授之。身子一一记之矣。自说经入定出定。到此为一结局。大事因缘。信不虚耳。

△二偈颂。有十一行半。分二。初十行颂上长行。二一行半结叹。初中文分十。初一行超颂得果。二一行追颂行因。三一句追颂时节。四一句超颂劫号。五一行半颂国土。六一行半颂众数。七半行颂说法。八二行颂寿量。九一行半颂法住久近。十半行明供舍利。略补处不颂。而长出舍利也。且初一行。超颂得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出成佛普智尊号名曰华光当度无量众。

普智即一切智也。具一切智。出世独尊。故云普智尊。

△二一行追颂行因。

供养无数佛具足菩萨行十力等功德证于无上道。

菩萨因行圆满。方证佛地功德。十力等。总指佛地位中百八功德也。

△三一句追颂时节。

过无量劫已。

△四一句超颂劫号。

劫名大宝严。

△五一行半颂国土。

世界名离垢清净无瑕秽(至)常有华果实。

△六一行半颂众数。

彼国诸菩萨志念常坚固(至)善学菩萨道。

神通波罗蜜。即六神通。六波罗蜜也。

△七半行颂说法。

如是等大士华光佛所化。

△八二行颂寿量。

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至)寿命八小劫。

△九一行半颂法住久近。

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于世(至)像法三十二。

△十半行供养舍利。

舍利广流布天人普供养。

此明华光佛化毕入灭。而天人供养舍利也。如今之礼塔供养等。

△二一行半结叹。

华光佛所为其事皆如是(至)宜应自欣庆。

宜应一句。开下四众庆赞。上与之授记已竟。

△五四众庆赞。亦名领解。问。迦叶等诸大声闻。尚未得解。四众何人反先获悟耶。答。四部大众中。亦具三根。上同身子。中同四子。下同五百也。又身子迦叶等并是权行。中下未开。故迦叶满愿示同不解。净名云。众生未愈。菩萨亦未愈也。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二。初经家叙置。二四众领解。初分二。初叙众喜。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至)心大欢喜踊跃无量。

身子得记。八部欢喜。所谓见一华而知天下皆春。记一人而知人人有分也。

△二叙供养。

各各脱身所著上衣(至)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各各脱衣者。语通四众八部。出家二众言上衣者。即大衣也。若论三衣不可舍离。如大品云。三百比丘闻般若已。皆以伽梨而用供养。论云。或亡相为法。或云当日更得。通说兼俗。论与大品局出家。衣示归依也。华供佛。因同于果也。虚空回转。表闻身子得记。法性自然而转。回小向大之意。百千天乐于空作者。表种种权智方便。皆归实智第一性空。之中也。此中四部虽与身子同闻未同解也。及见尊者受记。始信此理。人人有分。不觉欣汴自发。妙供争献。以作当果之缘。故下颂云。我亦如是。必当作佛。

△二四众领解。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柰(至)无上最大法轮。

先二句开权。次二句显实。最字显今经圆中圆故。开权者半字教也。显实者满字教也。又小大粗妙可知。若以方等般若二教对鹿苑。则鹿苑粗。二教妙。以二教带方便通满理故。若以今经对二教。则二教粗。今经妙。以今经直说无上道显满理故。

△二偈颂有六行半。分二。初二行。颂上长行开显。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柰转四谛法轮(至)少有能信者。

五众者乃五阴也。正法华诸天庆赞颂云。于世无双比。今者转法轮。为男女讲义。阴衰所从起。即今经五众之生灭也。

△二四行半。自述得解回向。

我等从昔来数闻世尊说(至)尽回向佛道。

初一行。自述未闻妙法。世尊下。自庆亦得作佛。亦如是者。如身子领解述成受记成佛也。佛道二句。领隐实施权。我所下明回向。三世所有福业。不为天人小果。回向无上菩提。以功德回向佛道者。默领前章微因散善之旨。不以有为无为为期。以趣正觉果海为究竟而已。上法说一周被上根已竟。

△第二喻说一周被中根。凡有四品。今品是譬喻开三显一。信解品四子领解。药草品如来述成。授记品明授记也。皆约喻说。故为譬喻一周。准法说宜应五段。而缺四众庆赞者。例前后不烦文耳。初正说譬喻开三显一。分二。初身子代请。二如来垂答。初中又三。初自述得记无疑。二兼述同辈有惑。三普为四众代请。且初自述得记无疑。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至)三藐三菩提记。

疑是根本中一。悔是不定中一。昔日疑悔。为不得同菩萨受记耳。今既蒙记。则诸疑悔尽释矣。

△二兼述同辈有惑。

是诸千二百心自在者(至)闻所未闻皆堕疑惑。

心自在者。我执既空。心得自在。法执犹在。未得法自在也。此句举今果。昔住一句。明昔因。研真断惑炼磨治习。故云学地。佛常三句。是述昔佛诲。教字对上学字。教以真穷惑尽得果之方。我法指小教中四谛法也。生死苦谛。离字含集谛。必断集而离生死。涅槃灭谛。究竟含道谛。由修道而证涅槃。是学无下。明昔禀教各证小果。各以者该众之谓。生死苦果。由我见等为因。我见即身见也。有无即断常见也。等字总该利钝十使。见思之粗细惑。为集谛因。集因断苦果不生。众等遵佛语以离之。离即断也。谓得涅槃者。谓是自计之辞。所谓佛说一解脱义。我等已得也。闻所未闻者。指法说中先权后实。昔教所未闻故。皆堕疑惑者。昔三说是究竟。今一又是真实。若谓昔日究竟为是。今日真实为非。今日真实为是。昔日究竟为非。是非莫决。同异不分。触藩之羊。进退两难矣。

△三普为四众代请。

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为同辈请者。是怀旧故。为四众请者。是化境故。今蒙授记。新运大悲。普为代请也。不请喻而请因缘者。有三。一身子从因缘入道。适口则云因缘故。二者重请一大事因缘先三后一之旨故。三者请在因缘。下答譬喻喻后再说宿世因缘。问一答二。可谓买石饶云。移华带蝶矣。问。前法说先三后一。闻既不悟。今还请于先三后一。与前何别。答。言因缘者。即前三后一始末根。由故云因缘。前四佛章略。释迦章稍广。唯明五浊用释于权。始末未明。故中下不晓。今以譬喻。委明六道轮回之相。具列三车出宅之由。兼叙索三与一之意。广示等赐等子等心。如此方酬一大事因缘之请也。此中四众。于前四中。非但当机结缘。发言领解。即是发起影响。

△二如来垂答。分二。初抑扬发起。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我先不下抑其不悟。种种等指上明权。皆为等指上显实。皆化菩萨者。若权若实。皆入佛道。上已明言。如何执教。迷暗不解。先不言三字。是抑责之辞。然舍利下。扬其智解。然字当玩。有嗟叹意。又佳身子代请意。又过文势。前抑责既切。恐鄙怼自沉。今许喻说。扬其智解也。方便品中。已尽分别因缘。只应领悟。不该仍疑。若仍有疑。则应说譬喻。不应再说因缘。既于一大事因缘不明。必以譬喻方能决了。故云今当复以譬喻更明此义。若于喻上得了解者。犹称智者。其或未悟。再说宿世因缘之事。诸有智等。为下信解药草章本。

△二正说譬喻。有长行偈颂。长行分二。初喻说。二法合。初喻说分二。初总喻。二别喻。且初总喻。喻上方便中。今我亦如是下二行颂。文分六节。初长者喻。二舍宅喻。三一门喻。四五百人喻。五火起喻。六三十子喻。且初长者喻。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至)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长者喻上我字。约名行位号德业明长者。国邑聚落者。处所也。名如实。行如主。行有亲疏。名有远近。故举处所以显名行也。封疆为国。最远。宰治为邑。居中。聚落邻闾。最近。长者名行遍于三处。近不见其细陋。远但挹其高风。口无择言。身无择行。意无择法。名行相称。真实之大人也。国喻实报庄严土。邑喻方便有余土。聚落喻凡圣同居土。内合如来三业随智慧行。应身三土。称机施化。名称普闻。德周沙界也。有大长者明位号。世间长者备十德。一姓贵。二位高。三大富。四威猛。五智深。六年耆。七行净。八礼备。九上敬。十下归。姓则三皇五帝之裔。左貂右插之家。位则辅弼丞相。盐梅阿衡。富则铜陵金谷。丰侈奢靡。威则严霜隆重。不肃而威。智则胸如武。库权奇超拔。年则苍苍棱。棱物仪所伏。行则白圭无玷。所行如言。礼则节度庠序。世所式瞻。上则一人所敬。下则四海所归也。出世间长者。德备恒沙。且合十种。姓则三世真如实际中生。位则功成道着。十号无极。富则法财万德。悉皆具足。威则十力雄猛。降伏魔外。智则一心三智。无不通达。年则早成正觉。久远若斯。行则三业随智。运动无失。礼则具佛威仪。心大如海。上则十方种觉。所共称誉。下则七方便人。而来依止。是名出出间大长者。即我释迦教主也。其年下四句。明德业。德有内外。内则智略。外则资财。年高则博达古今。喻佛智德。衰迈则根志纯熟。喻佛断德。此句明内德。财富明外德。无量二字。总喻富有万德也。多有二句。别喻外德。田能养命。喻禅定可资般若。宅可栖身。喻实境为实智所托。略则十八空。广则无量空门。若论福德。无行不修。若论智慧。无境不照。故云多有。僮仆者。给侍使人。喻方便知见皆已具足。和光六道。曲顺万机。权智即实智之僮仆也。

△二舍宅喻。

其家广大。

家宅。喻上安隐对不安隐。不安隐喻三界也。众生冗冗。皆宅三界。如来应化。统而家之。故言广大。

△三一门喻。

唯有一门。

喻上种种法宣示于佛道也。如来本怀。唯以一乘佛道利物。事不得已。先以种种法门引导。本意唯有一乘。故言唯有一门。约教唯一佛乘。约理唯一知见。问。一乘佛教。宽矣广矣大矣。一门既是佛道。下文不应言其狭小。答。欲说一乘无机受化。众生知见即佛知见。凡小不知。因无机与不知。故言狭小。问。下文三车既在门外。岂诸子反出一乘知见外耶。答。教是能诠。理是所诠。众生佛知见性具也。如来佛知见究证也。知见本一。有在缠出缠之异。四十年前。覆一乘而说三。就迷教理者说。故假设三车而在门外。下文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今日泯三乘而说一乘。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诸子皆住一乘道教之中。岂在外哉。若以门内门外为难。下文如来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穷子行来住立门侧。长者又在门内。不知又作何难也。

△四五百人喻。

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

喻上安隐众生故的众生。一百喻天。二百喻人。三百喻畜生。四百喻饿鬼。五百喻地狱。恶道多者。显修白业者少。而黑业者多也。五百云人者。泛举五道群生。共皆住止三界之中也。

△五火起喻。

堂阁朽故墙壁隤落(至)歘然火起焚烧舍宅。

堂阁下。明所烧宅相。若以依报论。欲界堂也。上二界阁也。地水火风四大墙壁也。金水风空四轮柱根也。以世界赖此支持故。能所八法梁栋也。若以正报论。身下分堂也。上分阁也。骨涎息暖内四大墙壁也。寿暖识柱根也。意识梁栋也。朽故者。有情无情。皆属无常故。隤落者。山河减损。皮肉朽坏故。腐败者。天地之根危殆不安。寿命之元出舍不息故。倾危者。外物迁变。人命易终故。周匝下。明能烧火势。五浊八苦之火。遍在四大四生。故言周匝。并皆无常。故言俱时。歘然者。无而忽有也。本无此苦。因无明故有。若推其原。依正二报。皆由无明不觉忽然而有。一分有知觉的无明。而为有情众生。一分无知觉的无明。而为无情世间。即此无明为因。境界为缘。憎爱取舍。三毒猛火。焚烧内外根身器界也。广上宅相。正明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也。

△六三十子喻。

长者诸子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喻上知众生性欲。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天性相关。则子义成。性欲不同。故有三十。十是菩萨子。二十三十是二乘子。三十云子。特举从化。俱得出宅者言。上总喻已竟。

△二别喻。喻上我以佛眼观下。四十一行半偈。偈中六义全具。今喻有四。少叹法希有。拣伪敦信。至后颂中补出。文分四段。初长者见火喻。二舍几用车喻。三等赐大车喻。四长者不虚喻。且初长者见火喻。喻上我以佛眼观下四行颂。举五浊释权。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至)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偈中明如来在法身地上。照见众生为五浊八苦所烧。而起悲应救。有能见所见起悲三意。今喻亦三。长者见。即我以佛眼观见。是标出能见之眼。是大火从四面起。明所见。即见六道众生等。火喻五浊八苦。云大者。遍在六道故。四面喻身受心法。下法合为生老病死。从字重看。大火是果。四面是因。谓此火非无因而有。以众生于身起净倒。于受起乐倒。于心起常倒。于法起我倒。故有五浊八苦如火从四面起也。若知身不净。受是苦。心无常。法无我。则烦恼火灭。即大一句。明长者惊怖。喻上为是众生二句。由火大故惊怖亦大。念其退大善故惊。忧其将起众恶故怖。惊即对慈。念其无乐。怖即对悲。忧其有苦也。我虽能于等。释上惊怖。是慈悲忧念之意。虽是未尽之辞。如来慈悲犹为忧火所炽。故云虽也。能字重看。显诸子不能以佛虽出生死所烧之门。住于常寂安隐之乡。不忍舍众生而自安隐。故作念如此也。不为五浊八苦所煎名安。不为四倒暴风所动名隐。萧然累外名得出。众生为大火所烧故不安。为暴风所动故不隐。业识忙忙故不得出。又所烧之门者。门有件有空。非件无以标门。非空无以通致。件可烧。空不可烧。喻教有能诠所诠。非能诠无以为教。非所诠何以得出。能诠可是无常。所诠非是无常。如来有大智慧。能寻正教。得教所诠。故云安隐得出。能诠磨灭。故云所烧之门。不从所烧之门。何由安隐得出。大经云。因无常故而果是常。此之谓也。又先安隐而出。出而复惊。今虽出而须入。入而必救。故以安隐释惊怖。惊怖即慈悲。为是众生故而起大悲心者此也。而诸子下。由前大火烧宅。宅内诸子不求出离。长者安得坐视。正启下思惟救子之意。等字该五百人。着见故耽湎四见名嬉。唐丧其功名戏。又着爱故耽湎五尘名嬉。空无所获名戏。由乐着见爱。空生徒死。而无厌离。如小儿嬉戏也。不言有火名不觉。不解火是热法名不知。不畏火能烧身故不惊。不虑火能断命故不怖。喻众生全不觉五浊八苦。不知四倒三毒。不惊惑侵法身。不怖伤于慧命。如是不觉于苦。不知于集。不惊失道。不怖失灭也。身五识身也。身为八苦所逼。故云火来逼身。切己者逼迫切近也。以一一苦。皆由五识对于五尘。念念相应。故云苦痛切己。心不厌患者。心意识心也。不厌无常之苦。不患烦恼之集。无求出意者。不修道品之行。不求灭谛之理也。此中嬉喻见浊。戏喻烦恼浊。不觉二句即众生浊。火来二句即命浊。心不二句即劫浊也。

△二舍几用车喻。分二。初舍几。二用车。初舍几喻。喻上我始坐道场下。六行半颂。明大法难投。又分为三。初长者念救。二诸子不听。三驰戏视父。且初长者念救喻。喻上我始坐道场。至微妙最第一。明大法拟宜。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至)具告诸子汝等速出。

作是思惟者。是应现人间。得成道已。思惟所得法妙也。身喻神通荷负。手喻智慧提拔。依三昧断德则有神通。依智慧智德则有说法。前云其年衰迈。喻智断。即身手也。衣裓西竺盛华之具。几香几也。案书案也。准下法合云。若我但以神通力智慧力。赞如来知见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衣裓喻知见。几喻四无畏。案喻十力。略说名知见。名略义玄。如衣裓一口而多含。处中说名四无畏。用对四谛。如几于法小广。于物小安。广说名十力。横竖该括。如案多足。于法则广。于物则大安也。此是思惟念用大化。谓若以神通显现。智慧宣演。知见力无畏等。令众生出三界宅五蕴舍。故云从舍出之。复更下。明法大机小。一门狭小者。若论理教宽矣广矣。则非狭小。但众生不能以理教自通。欲谈无机。故言狭小。若理教行。一一明一门狭小者。理则纯一无杂。故言一。即理能通。故言门。微妙难知。故言狭小。教则更无余乘唯一佛乘。故言一。此教能通。故言门。此教微妙。与言之二乘少知。夺论之七方便皆不知也。不能以教自通。将谈无机。故言狭小。行则圆因自行。行大直道。无诸留难。故言一。善行菩萨道。直至道场。故言门。妙行难行。方便无机。故言狭小。诸子幼稚等者。虽于二万亿佛所教无上道。大乘善根微弱。故云幼稚。此明善弱也。若闻大乘能生毁谤。故云未有所识。此明恶强也。因时深着爱见。果时深着依正。欲界着五尘。色界着味禅。无色着定。故云恋着戏处。或当堕落有二义。一者幼稚。忆本戏处。故堕落。喻贪着五欲。而堕三途。二者恶强。全然无识。故堕落。喻毁谤大乘而堕三途。若堕落必为五浊八苦之所烧煮。故云为火所烧。我当为说下。正是思惟。虽知根钝且称本怀也。具告二句。是直说华严圆顿大教。拟宜小机。以一真法界。演四无碍法界。扩十玄门。直明中道称性之谈。经云。知一切法即自心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又云。初发心时。即摄五位成等正觉。能令众生疾取菩提。故云具告诸子。汝等速出。下文急捉将还。即汝等速出义。问。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思惟者怖畏事也。具告既释华严。何华严无怖畏事耶。答。华严遣法身大士。说五十五位法门。圆音落落。主伴重重。圆融行布。行布圆融。众生不堪。如穷子惊愕。称怨大唤。非怖畏而何哉。问。法说喻说。何不广明。答。华严已过。法华正说。一始一终。二经同旨。故不广明。只此二句收摄。

△二诸子不听喻。喻上众生诸根钝等。明众生无机。

父虽怜愍善言诱谕(至)何者为舍云何为失。

父虽善言。诸子乐着。不听父言。不求出离。三慧何由而生焉。不惊故无闻慧。不畏故无思慧。不知五浊八苦能烧善根。不知火也。不知阴界入法是诸苦之器。不知舍也。不知丧失法身之由。不知云何为失也。如此则修慧亦不生矣。诸根暗钝。三慧不生。亦末如之何。此是中下之根。不堪大法。所谓积行菩萨。上德声闻是也。

△三驰戏视父喻。喻上我宁不说法等。明念欲息化。

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已。

法中息化在佛。此喻驰戏在机。彼此互明耳。背明向暗为东西。生死往还为驰走。于中起爱起见为嬉戏。所谓东出西入。随善恶以升沉。南驰北走。似循环而无已也。虽用大拟。不从大教。故云视父而已。舍几一科。喻法中我始坐道场。至入于涅槃。六行半颂。在下穷子喻。尔时穷子。佣赁展转。至即遣傍人。强牵将还一段。上舍几喻已竟。

△二用车喻。喻上寻念过去佛。至我常如是说。十一行颂。侵大施小。即双垂两相。二始同时。不动寂场。化游鹿苑。也。分四。初拟宜三车。二知子先心。三叹美三车。四适子所愿。且初拟宜三车喻。喻上寻念过去佛等。亦作三乘化度。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至)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前云大火四面起。今云此舍已为所烧。前云苦痛切已。犹是未死。今必为所焚。即有死义。我及诸子必为所焚者。以大乘化功为父命。众生大善为子命。大善若尽。即子命断。子命断则化功亦废。即父命断。故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焚。上云所烧之门安隐得出。今云若不时出必为所焚。此义云何。须知前出者。约法身说也。今言若不时出者。即是应身示同众生有疾。若众生有善。成机受化。则与应身时出。若众生善断。无机不受。则不与应身时出。即俱为所焚也。当设方便等者。实相一乘。本不可言。曲为中下。巧示方便。说三乘之权。令诸子得免五浊八苦之害也。

△二知子先心喻。喻上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等。明小乘得度之机。

父知诸子先心(至)种种珍玩奇异之物情必乐着。

昔曾习小。是知先心。性欲不同。是知各有所好。既知习小。故以小接。既知性欲不同。故开一为三。又知本曾习大。名知先心。中即生死。名各有所好。种种珍玩。即谛缘六度等法。三界所无。故云奇异。情必一句。正投其所好也。

△三叹美三车喻。喻上思惟是事已。即趣波罗柰等。明正施三乘。又分三。初劝修转。二示相转。三作证转。且初劝修转。

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至)汝若不取后必忧悔。

此劝其令修也。谓此是苦汝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也。希有难得。即珍玩奇异也。约三人说。玩好二字。当声闻道灭二谛。缘觉还灭门。菩萨六度法。忧悔二字。当苦集。流转门。六蔽法。

△二示相转。

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此示其相状也。谓此是苦逼迫性。集招感性。灭可证性。道可修性也。羊车鹿车牛车。喻三乘也。许在门外者。以见思惑尽。出三界外。方得此车。又门即一乘实相门。如来巧智。于一乘之外。分别说三。故云门外。可以游戏者。谓可以纵任六通。游戏自在也。

△三作证转。

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此引己证彼也。谓此苦我已知。不复更知。集已断不复更断。灭已证不复更证。道已修不复更修也。皆当与汝者。皆与之言。正当已证。亦令他证故。下文云。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示劝证乃次第。今随经先劝后示。义亦无失。

△四适子所愿喻。喻上是名转法轮一行颂。明受行悟入。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至)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前偈略。今喻广明修因至果。适愿者。机教相扣。即闻慧。勇锐者。心思动虑。即思慧。此二句。即三资粮。外凡位。谓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也。互相下。即修慧。推四谛理。排伏见惑。邪正未决。名互相。即四加行中暖顶二位。竞者竞取胜理。初则遍观上下八谛。历十六行相。竞趣真道。后则缩观至欲界苦谛下。趣苦法忍。此即内凡忍位。共者即第四世第一位。同观欲界苦谛与忍位不别。故云共。驰走者。入见道十五心。速疾取理。故云驰走。即断见惑尽。分得涅槃。预入圣位。初果也。争出即修道位。二三果也。出了火宅。断思惑尽。证无学道。即四果也。若作三人合论。一四谛法。声闻人以苦谛为初门。缘觉人以集谛为初门。菩萨人以道谛为初门。三人共秉。三人同修。三人各证。故云心各互相竞共争出。皆约三乘智断而说。准下法合。别论者。声闻闻四谛法。适其愿乐。勇猛精进。推四谛理。排见思惑。欲速出三界。得证涅槃。是声闻争出火宅也。缘觉闻因缘法。投其愿乐。勇猛精进。流转还灭为推。双侵二习为排。深知诸法因缘。得证涅槃。是缘觉争出火宅也。菩萨闻六度法。适其好乐。勤修精进。推求真谛。排伏尘沙。慈悲化物。度脱一切。是菩萨人争出火宅也。上舍几用车已竟。

△三等赐大车喻。喻上我见佛子等。志求佛道。六行偈。显示真实。分四。初父见子免难欢喜。二诸子索车。三等赐诸子大车。四诸子得车欢喜。且初父见子免难欢喜喻。喻上我即作是念。如来所以出。二行一句颂。明佛喜无畏。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至)其心泰然欢喜踊跃。

前偈明父欢喜。今明子欢喜。以子喜其父亦喜。谓免难欢喜者。若子未免难。父则忧念。若得离火。心即泰然。故免难欢喜。得为一喻。四衢者喻四谛也。三乘同证四真谛理。未破尘沙。犹在中途。故云道中。三界见思惑尽名露地。即有余涅槃也。涅槃谓之露地者。以较火宅则清凉有余。较宝车之庄严全无。所以名偏空小果。住果不进。故云而坐。见思既尽。真谛理显。故云无复障碍。不为见思所局。故云泰然。生已度想。生安隐想。故言欢喜。

△二诸子索车喻。喻上我见佛子等二行颂。明大乘机发。

时诸子等各白父言(至)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此明索车。文无索字。依此请辞明索车耳。索有三。一机索。鹿苑证小之后。至方等冥有大益。被斥不谤。理有求大之义。名机索。二情索。至般若会上领知大法。乐大心起。纵不彰言。索义渐切。名为情索。三口索。来至法华。因方便品初。闻佛略说。动宿疑情。是故发言三请。名为口索。问。仍索三车。大机何在。答。名同义异。实大机动耳。但二乘不知三车之外别有一乘也。三请殷勤。惟垂分别。愿说第一。则大乘机动明矣。又法说中。先明机发。次说除障。佛喜无畏。今喻先明免难。次明机发。具论有四句。有先障除后大机发。如四大弟子诸声闻等。于小乘教中障除。大品法华初大机始发。二障未除大机发。如华严法华诸凡夫得入佛慧者。三大机先动后障除。如方便品所说。四先障除后机发。如今喻所说。机动障除互现共成一意耳。

△三等赐诸子大车喻。喻上于诸菩萨中三句颂。正显真实。分三。初双标子等车等。二广明车等。三广明心等。且初双标子等车等。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

各赐诸子者。明子等也。一切众生等有佛性。佛性同故。等皆是子也。等一大车者。明车等也。以子等故则心等。以法等故无非佛法。喻一切法皆摩诃衍。言各赐者。各随本习。四谛六度无量诸法。开示真实。旧习不同。故言各。皆摩诃衍。故言大车。下文凡有闻法。无不成佛。是等赐意。

△二广明车等。又二。初明车之体相。

其车高广众宝庄校(至)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高广者。喻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横周法界之边际。竖彻如理之渊底也。又圆收逗会。总摄时机。非高广而何。众宝一句。喻万行修饰。周匝一句。喻总持遮护。四面一句。喻四辩下化众生。张设一句。幰帛张车。喻四无量心。众德之中慈悲最高。普覆一切也。珍奇一句。喻真实万善。严此慈悲也。宝绳一句。喻四弘誓。坚固大慈心也。垂诸一句。喻四摄神通等。悦诸众生也。重敷一句。婉美也。筵铺席也。喻观练熏修。一切诸禅重沓柔软也。安置一句。枕有内外。外枕者。车若驾运。随所到处。须此支昂。喻即动而静即静而动也。内枕者。休息身首。喻一行三昧。息一切智一切行也。丹即赤色。喻无分别法也。驾以白牛者。喻无漏般若。能导谛缘六度一切行到萨婆若海也。白乃本色。即与本净无漏相应故。体具万德如肤充。烦恼不染如色洁。形体即肤色。姝好即充洁。此二句喻实相般若之体。有大筋力三句。喻观照般若之用也。又四念处为白牛。四正勤中二世善满如肤充。二世恶尽如色洁。四如意足。称行者心。如形体姝好。筋喻五根住立。能生义也。力喻五力排伏。干用义也。行步平正。喻定慧均等。七觉调平也。其疾如风。喻八正道中行。疾到萨婆若海。仆从者。方便波罗蜜也。能屈曲随人。给侍使令。即众魔外道。二乘小行。皆随方便智用。故净名云皆吾侍者。仆从侍卫者。供给左右也。与傧从同。此中长者能证之人。车等是所证之法。车即体大。众宝下相大。白牛下用大。诸子乘之。即将来长者也。

△二释有车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财富无量种种诸藏悉皆充溢。

财富藏溢。喻果地福慧圆满。诸藏者。谓行藏理藏也。一切法不出于檀尸忍等。即是约行明如来藏。一切法不出于阴入界等。即是约理明如来藏。阴界等随拈一法。无非理藏。达此理藏。故使六度咸成妙行。不达此理。万行徒修。自行此行理为充。化他为溢。又实智圆满名充。权智随用名溢。非但藏多。又皆充溢。无有一法非摩诃衍。故云种种无量。

△三广明心等。分二。初广心等。

而作是念我财物无极(至)各各与之不宜差别。

此明心等。由财物无极。是子无偏。是故心等。假使富而非子。或有所吝。假使是子而贫。或不能给。则心不得等也。今自行已圆。财富无量。化缘已熟。故爱无偏党也。七宝大车等者。喻今经开显。若教若行。皆摩诃衍也。又方等般若。念处正勤根力觉道。种种异名。皆开示实相。历一切法。亦复如是。故言无量。各各二句。不移本习而示实相。如身子于智慧开佛知见。具一切佛法。目连于禅定开佛知见。具一切佛法。余人例知。以心等故不宜差别也。我财一句。即佛自住大乘也。不应一句。即自证平等法若以小乘化。皆是二句。即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也。应当二句。即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不宜一句。即不令有人独得灭度也。

△二释心等。

所以者何以我此物周给一国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大慈普覆。故云周给。初释财多。尚周一国。何况诸子。喻大圆因。遍该善恶。普周法界。理亦不穷。况佛知见耶。次释子等。非子尚充。何况是子。喻无缘者尚度。况有缘子耶。言非子者。且贬正因不同缘了。故抑言非。然佛慈普荫。毕竟无偏。况结缘子。故约无缘慈。对本有理。则一切众生无非佛子也。若寄化仪说。且以宿昔未结缘者为非子也。又此等赐一科。谓人天善恶。体即法界。故父果车。即子理车。但开其情。假名等赐。众生无尽。车亦不穷。不穷故不匮。不匮故无偏。故云等赐大白牛车。总之缘了子。先结缘者。今熟脱之。正因子。未结缘者。今为下种。番番种。番番熟。番番脱。尽未来际无有已也。方是出世长者大慈悲父之心。等赐诸子大车竟。

△四诸子得车欢喜喻。喻菩萨闻是法一行。受行悟入。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喻上菩萨声闻除疑成佛也。三乘之人。本求羊鹿水牛之车。期出分段。今得大白牛车。尽于变易。过本所望。岂不欢喜。上等赐大车喻竟。

△四长者不虚喻。分三。初如来垂问。二舍利弗答。三如来叹善。且初如来垂问。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至)宁有虚妄否。

此下喻上汝等勿有疑二行半。明说无虚妄也。是长者先许诸子三车。诸子既出之后不与三车。而等与珍宝大车。这先许三。后与一。宁有虚妄否。

△二舍利弗答。分二。先直答不虚。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谓凡称虚妄者。以无益于人而有损于事也。今长者于诸子。既有益而无损。实不虚妄。故云不也世尊。

△二申明不虚之意。又四。初免其火难不虚。二结况以重夺轻不虚。三不乖本心不虚。四结况过本所望不虚。且初免其火难不虚。

是长者但令诸子(至)便为已得玩好之具。

是长者先许三车者。不过令诸子得免火宅之难。全其身命而已。今身命已全。有何虚妄。故云非为虚妄。何以下徴释。谓我说长者为全身命不与玩好之具不为虚妄者。是何以故也。若全身命。虽未别有所得玩好。便为已得玩好之具。以全于小乘五分法身。入空慧命。则是已得玩好之具也。全身免火。已得大宝。济子重命。岂应有虚。

△二结况以重夺轻不虚。

况复方便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况复昔日体外方便。于彼火宅救度一切众生。得五分法身。尚不虚妄。岂今日等赐大车实慧之命已得。而反有虚妄哉。

△三不乖本心不虚。

世尊若是长者(至)以是因缘无虚妄也。

谓诸子但免火难。长者纵不与小果。犹不虚妄。以前苦已出。小果已证。那言虚妄。故云乃至不与等。此述长者本意。若小若大。俱有本心。大本为本。小本非本。许小不与。尚无所乖。况更与大。宁乖本意。何以下徴释。是长者未许三车之前。先作念云。诸子无知。于火宅内。无求出意。我今当设方便巧说三车。令子得出火宅。元为拔苦。本非与果。以是作念假设方便令子得出火宅之因缘。故不虚妄。

△四结况过本所望不虚。

何况长者自知财富无量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昔日许三而今与一。三乘是其所望。一车本不知有。许三与一。出乎三乘望外。那言虚妄。

△三如来叹善。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双叹善哉。美其所答不谬也。问。佛不自说不虚。教身子说者。何也。答。许三与一。自说取信为难。教身子说者。取信诸人则易也。初譬喻已竟。

△二法合。分二。初合总喻。二合别喻。初中分六。初合长者喻。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至)具足方便智慧波罗蜜。

如来一句。合上位号也。如来无量德号。略举十义如上。则为一句。合上名行也。上云国邑聚落。今云一切世间者。通指同居方便实报三土。如来遍应三处。为一切世间之父也。等三界以同仁。视四生如一子。故云父。于诸下。合德业也。怖畏即二种生死。无明即五住烦恼。永尽者。即五住究尽。二死永亡。合上衰迈。显断德也。成就知见。合上年高。显智德也。力无所畏。合上外德。财富无量也。神力者。深修禅定。能得神通。合上田也。智力者。智必照境。如身托处。合上宅也。具足一句。合上诸僮仆也。

△二合五百人喻。

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慈悲是施化之本。一切是五道众生。恒为慈悲所被。又常无一句。大喜心也。恒求二句。大舍心也。以不大喜。则懈倦而不求善事。不大舍。则虽求善事。不肯利益一切故。

△三合舍宅喻。

而生三界朽故火宅。

朽故如下颂。

△四合三十子喻。

为度众生。

众生有缘具三乘根性者。先得度脱。

△五合火起喻。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愚痴闇蔽三毒之火。

生处胎狱。老厌龙钟。病卧床席。死悲离散。三毒者。贪对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瞋对一切违情之境。便起怒恚。痴者迷一切事理之法。无明不了。起诸邪行。此三于诸谛理。愚惑痴迷。昏闇障蔽故。又称毒者。以能坏出世善心故。火字贯上。此合歘然火起也。

△六合一门喻。

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教能诠理。寻理起行。即得菩提。此中如来转无量怖畏。而成无量无畏力。转无量衰恼。而成无量大神通力。转无量忧患。而成无量知见力。转无量无明。而成实智力。转无量闇蔽。而成权智力。具此种种广大威力。而以大慈大悲。恒求善事。利益一切众生。以如来永尽怖畏。能度众生生死怖畏。永尽衰恼忧患。能度众生忧悲苦恼。永尽无明闇蔽。能度众生愚痴暗蔽三毒。由如来永尽诸障。方能成就无量德业。由成就故。方能教化众生令得菩提也。合总喻竟。

△二合别喻。分四。初合长者见火喻。又四。初合能见。

见。

即如来寂照智眼能见也。喻中长者见。法中佛眼观见。

△二合所见火。

诸众生为生老病死(至)如是等种种诸苦。

合上所见之火。从四面起也。五欲如刀蜜。财利如浮云。众生痴暗贪求。无昼无夜。五浊八苦之火。日夜烧煮。故云受种种苦。贪求者。求不得苦也。地狱人天。五阴炽盛。爱别离。欲合而离。怨憎会。冤家相会。

△三合广前所见。

众生没在其中欢喜游戏(至)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上种种苦如海。众生汩没于中。不以为苦。反以为乐也。不观苦集。故不生厌。不观道灭。故不求解脱。又此结束上文。谓五欲财利。本是苦境。而众生以为乐事。故欢喜游戏。贪着追求。本是苦心。而众生惟恐贪之不酷。求之不巧。故不觉知。地狱三途。本必有之苦报。应寒心而恐畏者。而反不信。谓且顾生前。奚遑死后。故不惊怖。天上人间贫穷困等。本是苦聚。应厌恶而远离者。然间植小善微因。求一人身天福。惟恐不得。故不生厌。如是等种种诸苦。皆应早求解脱者。而众生且淹没陷溺其中。故不求解脱。由此痴迷。无有智慧。故不知觉。由不知觉。故不惊怖。由不惊怖。故不生厌。由不生厌。故不求解脱。而于三界火宅中。日出而作。随善业以东驰。日入而沉。随恶业以西走。改头换面。往还五趣。虽受百千万劫之大苦。不以为患。此合诸子火来逼身。心不厌患。无求出意也。

△四合长者惊怖。

舍利弗佛见此已(至)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应字。即非予而谁之意。拔其苦。即大悲之力。与其乐。即大慈之力。上云惊怖。惊其无乐。怖其有苦。此拔苦与乐。即上惊怖也。合长者见火喻竟。

△二合舍几用车喻。分二。先合舍几。次合用车。初中又二。初合长者念救。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至)众生不能以是得度。

承上拔苦与乐。虽为父道所当尽。然复作是念。终难从实舍权也。神力合上身有力。智慧力合手有力。如来知见。合上衣裓。力无畏。合上几案。即始坐。道场。大法拟宜。众生根钝。不能以此得度也。

△二合诸子不听。

所以者何是诸众生(至)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徴释不能得度。合上不听也。正由五浊障重。未免生老等火所烧。大乘微妙。不能解入。如人身在缧绁。未可以语衣锦之荣。故云何由能解等。此句合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无机狭小。不能解佛智慧也。前喻有三。驰戏一科义含。

△二合用车。分二。先牒前三喻。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然后各与珍宝大车。

一大拟不得。二小投其好。三等赐大车。

△二正合用车。分四。初合拟宜三车。二合知子先心。三合叹三车希有。四合适子所愿。且初合拟宜三车。

如来亦复如是(至)于三界火宅拔济众生。

不用之者。大法拟不得也。但以方便者。正用三乘也。智慧方便。权实并演。单云智慧。自受用实也。连方便者。明应机即实而权。正显权从实起。权泯归实之旨。三界者。欲界杂居。色界四禅。无色四空。各有界限种族故。俱名火宅者。均在轮回数故。此合我今当设方便令子免害也。

△二合知子先心。

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三乘者。乘以运载为义。声闻以四谛为乘。缘觉以因缘为乘。菩萨以六度为乘。运出三界。归于涅槃也。六度菩萨。于当教亦称大乘。今名佛乘者。以三十四心。顿断见思习气。而得成佛故。

△三合叹三车希有。又三。初合示相转。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至)声闻辟支佛佛乘。

汝等莫得等示苦谛。三界火宅是苦果。勿贪等。示集谛。贪爱是苦果之因。色为男女形貌。及青黄赤白等。声为男女歌咏。及丝竹环珮等。香为男女身香。及沉水檀速等。味为男女绸缪。及肴膳美味等。触为男女身分。及柔软细滑等。此名五欲。亦名五尘。拣非微妙。故云粗弊。若贪等者。以蛾眉皓齿。是伐性之斧。丝竹管弦。是夺心之贼。龙涎象藏。是牵意之媒。甘脆肥腻。是腐肠之药。云缯罗縠。是惰身之机。众生不知而生贪着爱取。则为其所烧也。汝速下。示灭道二谛。此二示三界外有三乘智断之果。故令速出三界。当得三乘。正合上三车今在门外。可以游戏。

△二合作证转。

我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

无人保任。或恐难成。佛既自证。为作保任。出三界内之苦。得三界外之乐。为不虚矣。合上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三合劝修转。

汝等但当勤修精进(至)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汝等下。正合劝修。复作下。正合叹三车希有。三乘是诸佛方便。化物仪式。故诸佛所称扬赞叹也。若知苦。则无生死逼迫之苦果。而有身心自在之乐。故云自在。若断集。则无三界系缚之苦因。而有纵任不拘之乐。故云无系。若证灭。则我生已尽。不受后有。故无所依。若修道。则旅泊三界。无所希望。故无所求。又得无生智曰自在。得尽智曰无系。无明糠脱曰无依。所作已办曰无求。无漏等。劝修道品也。住于真空涅槃。故安隐。改粗为细。易短作长。故快乐。

△四合适子所愿。前喻三车合说。今三乘别合。分三。初合羊车。

舍利弗若有众生(至)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内有一句。下二应有。宿昔三乘乐欲。成三乘智性。故佛施三乘之教以投其好也。此性即众生本具正因佛性。论中有本性住种性。即此正因佛性。有习以成种性。即缘因佛性。此正因性虽具。必假教法熏起。闻法信受者。谓从佛闻等流教法。的信无疑。拳拳服膺。持守不失。殷勤精进者。闻而思思而修也。三处闻法。各随本乘。欲速二句。厌三界苦。求涅槃乐也。欲速自求。是二乘病根。欲速则不达。自求则不大。因乖万行。果缺圆常。皆欲速自求之过也。是名下结。如彼下。提喻合声闻。闻佛声教得悟。不能化他。如羊不顾后群。故以羊喻声闻乘。此中从佛闻法。合上闻父所说适其愿故。闻慧也。殷勤。合上心各勇锐。思慧也。精进。合上推排。修慧也。欲速等。合上竞共驰走。是名一句。合上争出火宅。下仿此。

△二合鹿车。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至)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梵言辟支迦罗。此云缘觉。亦云独觉。求自然二句。独觉也。以单丁自守。不求伴侣。观物变迁。自觉无生故。深知一句。缘觉也。诸法即十二因缘也。秉佛因缘。流转还灭。推审住智。灭缘显理故。十二有支。除无明。每支具七智。先推因。次审因。三世推审。为六。后住法智。为七。十一支共七十七智也。又求自然慧。则慧不止如声闻内有智性而已。深知一句。则志不止如声闻欲速自求而已。故优于声闻。劣于菩萨。为中乘也。支佛是法行人。从他闻法少。自推义多。故喻如鹿。鹿不依人故。又鹿有回顾之慈故。

△三合牛车。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至)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求一切下。明求佛智慧。一切智者。即一切法而证实相。所谓欲觅实相。不离一切法。欲觅一切法。不离实相。诸法为实相之表。实相乃诸法之体。故名一切智佛智者。拣因智。此智究竟果位。超于因位。故名佛智。智是一。但有圆缺之异故。上二实智也。下二权智。自然智。任运而知。于一切机。不思而应。俯会无差。如月落百川。影含万体。不然而然。名自然智。无师智者。以此智惠施于人。应遍无方。不拘成范。能师一切人。无人为师。名无师智。如来知等。明求佛地不共功德也。上上求自利。愍念下。下化利他。安乐等。以四无量心安乐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也。无量总该六道。以慈心利乐饶益诸人天等而与之乐。故云利益人天。以悲心度脱三途一切众生而拔其苦。故云度脱一切。此中闻法精进前五度。求四智第六度。又求一切等。大智心也。愍念等。大悲心也。智悲双运。沤和不碍般若。般若不碍沤和。具此自利利他之大心。故名大乘。菩萨下。释成大乘二字。谓前云佛乘。此云大者。以佛是大果。众生能求此大果而乘之。以自利利人。故名摩诃萨之大乘也。菩萨慈悲化物。如牛之安忍运载。故以牛车喻菩萨。上合舍几用车竟。

△三合等赐大车喻。分二。先牒前二喻。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见诸等。牒前免难。自惟等。牒前等赐。上喻有四。今但合二。免难兼索车。等赐兼欢喜。

△次合二喻。分二。初合诸子免难。

如来亦复如是(至)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此门乃方便权门也。指阿含教中所诠之理。苦即世间苦果。怖畏一句。即世间生死。得涅一句。即出世乐果。谓小乘涅槃。云出云得。双该集道二因。未有不断集而离苦果者。未有不修道而得乐果者。此合诸子安隐得出火宅。到无畏处也。

△二合等赐大车。分三。初合释有车之由。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至)力无畏等诸佛法藏。

合上财富无量也。

△二合广明心等。

是诸众生皆是我子(至)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合上我财物无极。不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也。佛之法藏既多。众生又是佛子。所以不惜而等与也。不令下。释等与之义。如来灭度。即大乘三德涅槃。四十年前。独许菩萨作佛。是令有人独得灭度。今经许声闻与菩萨同得受记。是皆以如来灭度也。

△三合广明车等。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至)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是诸一句。牒昔所化权人。悉与下。结足所与大之事。一相即实相。法身德也。一种即种智。般若德也。净妙之乐。乐即无苦。解脱德也。三德高广。具足庄严。收罗万亿。名为大乘。正合其车高广。众宝庄校等。名为大车也。又一相者。虽有差别功德。皆一实相。一种者。无二三之殊。惟一乘之种类。诸佛称叹。以此而修。直至成佛。故云生净妙乐。又涅槃净也。般若妙也。法身第一也。此三永绝诸苦。故云乐。上合等赐大车竟。

△四合长者不虚喻。分二。先牒前喻。

舍利弗如彼长者(至)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许三诱引出宅。末后等与大车。既无虚妄过咎。

△次正合不虚。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长者既不虚妄。如来先三后一。岂虚妄哉。何以下。徴释先三后一之故。谓初说三乘。既为引导。则似非实。然后但度大乘。曾无先期。则似为妄。此何以故而言无有虚妄。以虚妄者。无而为有。能许而不能与之谓。今佛既有无量诸法之藏。则非虚矣。又能与一切众生大乘之法而不吝惜。则非妄矣。但因法大机小。佛能尽与。而众生不能尽受。若华严能受。何俟开一为三。舍利下结。以是众生不能尽受之因缘。但为小智开一为三也。因缘应前请词。上长行竟。

△二偈颂。有一百六十五行。前一百行。颂上长行。后六十五行。补颂二义。初中又二。初六十五行半。颂喻说。二三十四行半。颂法合。初颂喻说中分二。初三十三行颂总喻。次三十二行半颂别喻。初颂总喻中分四。初一句颂长者喻。二三行一句颂家宅喻。三半行颂五百人喻。四二十九行广颂火起喻。前喻有六。今止颂四。家宅含一门。五百含三十子耳。且初一句。颂长者喻。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譬如长者。

颂上位号。即兼名行德业。既有长人之德。即知名行为国邑聚落所崇。亦知内外年德俱高。喻佛具足智断慈悲万德也。

△二三行一句。颂家宅喻。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至)周障屈曲杂秽充遍。

宅者托也。安也。人所托以安身也。宅久易坏。故云顿弊。总言曰宅。别论宅内有堂舍之分。堂者当也。当宾客酬酢也。舍者止也。止身于其间也。靠壁曰柱。即磉曰根。横曰梁。竖曰栋。房址曰基。阶砌曰陛。东西曰墙。前后曰壁。圮毁也。坼裂也。泥涂所以饰缝隙。阤坏也。覆苫所以蔽风雨。在檐曰椽。在脊曰梠。篱落四园曰周障。径巷穿叉曰屈曲。若配依报。大宅三界也。三界无始为久。非今所造为故。无常卑鄙为顿弊。堂舍者。长行堂喻欲界。此中堂喻上二界。舍喻欲界。柱根梁栋墙壁。如上配。基陛喻共相种子。泥涂墙壁之表。覆苫堂舍之表。椽梠梁栋之表。此三可喻山川林薮等。高危摧朽等。皆明无常败坏之相。周障二句。明三界高低崎岖。三恶增盛也。正报。五阴宅也。自迷心海已来。故云久故。阴身老病无常。故云顿弊。堂喻身之上分。舍喻身之下分。念念相续无常。曰高危。八法不整。三相所迁。曰摧朽。诸苦所侵。曰倾斜。基陛喻行业。衰老之时。曰隤毁。四大伤损。曰圮坼。泥涂喻皮肤。老色枯朽。曰阤落。覆苫喻毛发。老则脱落。曰乱坠。椽梠喻筋骨。支节不援。曰差脱。周障二句。一身三十六物。九孔长流不净也。三界不牢。令人生厌。是说喻之正旨。故下文尽情摹写。智者观之。当绝本息轮。离苦免难也。

△三二句。颂五百人喻。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三乘根性为五道所摄。兼得三十子。

△四二十九行。广颂火起。长行周匝三句。文略。今广明之。诸家配释不一。智者用十使配释。其义切当。十使烦恼。分于三界九地。具足见思。方感分段生死之苦。以十使为火之根本故。文分四段。初二十二行颂。明地上事喻欲界火起。二三行半颂。明穴中事喻色界火起。三二行半颂。明空中事喻无色界火起。四一行。总结众难多端。初中又四。初明所烧之类。二明火起之由。三明火起之势。四明被烧之相。初中又二。先正明所烧。二总结所烧。初中又二。初明禽兽被烧。喻五钝使众生。二明鬼神被烧。喻五利使众生。十使而云利钝者。前五于所缘境。顽嚚不决故。后五于所缘境。果决割断故。为心王所役曰使。又能使众生入于生死轮回故。初明禽兽被烧。又二。初正喻五钝。二结显宅变。初中又五。且初二句颂。喻慢使。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

此下虫名兽状。鬼体神形。虽非经要。既喻十使。亦可略知其相也。慢使众生。自举轻他。凌高下视。故喻如鸟。凌他为慢。自贵为憍。必有所挟也。今取文殊问经八憍。喻此八鸟。一壮盛憍。谓人恃己强胜壮大。凌他劣弱。如鸱。恶鸟也。似鹰而白。一名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