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明远 较字

△二正宗分(明权实本迹之正义。示开显会归之宗旨。自方便至神力。共二十品。皆正宗之文也)。分二。一约今时门头。以彰出世本怀(今时门头。一法不少。故有三时设化。五教被机之别。若原佛出世本怀。无非开权显实。会三归一。自此以去。至安乐行品。全彰此也)。二约实际理地。以显应化妙用(实际理地。一法不立。由一法不立。故能遍现诸法。所以非生现生。非灭现灭。三世益物。化化不绝。自地涌至神力品。全显此也)。初三。一略明权实。以动执生疑。二广明权实。以断疑生信。三极显经功。以借人弘法。初(此处有通卷品题。应先释之。品题云)。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第二

品虽居此。义摄卷终。今通前后以释方便。方者一定不易之体。便者应物随缘之用。各论则方即实也。便即权也。此品从始至终。无非发明权实。故以方便名之。若合论者。方便谓从方起便。惟从便称。即常途所释权巧义也。通论此品。略有五重权巧。一谓文殊弥勒。酬酢已毕。众无能问。权巧自说故。二谓权执不动。实疑不生。赞叹称扬。权巧激发故。三谓法不可示。言词相寂。分别解说。权巧酬请故。四谓权实之旨。不易发明。述自述他。权巧开示故。五谓法说一周。身子得记。实为中下。权巧作则故。总论。此经一言一句。俱自大悲心中流出。通为摄生。无非权巧。故初以方便名品。令知从始至终。皆属方便。幸莫作文字观也。

△(此是通卷品题。本科经文分二)一略明权实。二动执生疑。初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二。一约佛慧称叹。二约诸法显示。初二。一叹诸佛智慧。二叹自证智慧。初二。一标叹二智。二依次释成。初。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至)辟支佛所不能知。

初经家叙仪。尔时者。弥勒文殊。问答已竟之时也。玄机既泄。无容再默。故从三昧而起。言安详者。谓整涅槃僧。敛僧伽黎。有申申夭夭。从容不迫之貌。

告舍下。正以标叹。告谓诏而语之。即无问自说之义。独告身子者。以身子愿学菩萨。不安小乘久矣。准后不预斯事。甚自感伤等语可见。又舍利表权智。今欲会权归实。故独告之。诸佛者。总指十方三世。如法说章中所引。智慧即平等大慧。众生迷之。而诸佛证之。故云诸佛智慧。甚深者。穷诸智之渊底。诸智莫能穷其底故。无量者。尽诸智之分量。诸智无能尽其量故。此是标叹实智。约自觉言也。门谓权智。能通实智。故云其智慧门。难解者。权不终权。若执权者。是未解权之义故。难入者。权能通实。若迷实者。是未入权之极故。此是标叹权智。约觉他言也。声闻辟支所不知者。如华严闷绝躄地。阿含日价为足。方等常除粪秽。般若无希一餐等。此是兼叹权实。约觉满言也。若论觉满。仍拣菩萨。今独拣闻缘者。以今经为破权执。而闻缘犹重。急先务也。标叹二智竟。

△二依次释成。

所以者何佛曾亲近(至)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首句承前徴起。言上来智慧及门。所以闻缘不知者何也。

佛曾下。正以释成。亲近诸佛者。如不轻之于威音。妙光之在灯明。培来者远故。尽行道法者。如一音遍记。增寿说经。奉持法藏。广宣法华等。积来者厚故。勇猛者。虽近多佛。不以时长自诿。精进者。虽行多法。不以行满自足。所谓经劫石以忘疲。戴铁轮而不退也。名称普闻者。建志之深。声名洋溢之义。然既至声名洋溢。而内证实德。自应甚深未有。故云成就。此释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义也。随宜所说者。由实智甚深无量。为度众生。随其机宜而演说之。所谓从实施权是也。然所说之法。虽属随宜。而意趣在实。是诸佛之密意。故云难解。此释其智慧门。难解难入义也。二智若此。岂声闻辟支所能知哉。叹诸佛智慧竟。

△二叹自证智慧二。一总显具足。二分文别叹。初。

舍利弗吾从成佛已来(至)见波罗密皆已具足。

初指法不尽。成佛已来。指华严以后时也。华严以后。法华以前。中间逐机所说。入道因缘不同。故云种种因缘。间或根器钝劣。于因缘中仍不了者。又复喻以易知。譬以易见。故云种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者。以一乘开为三乘。随机差别。方便各异故。引导众生。令离诸著者。如凡夫著有。佛说空以引之。二乘着空。佛说有以导之。据此则从前所说。但以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岂足以尽佛之智哉。

所以下。显智具足。初徴起者。言从前所说。似已尽佛智矣。所以但言引众离著者。何也。如来下。双举二智以释成之。方便即是权智。知见即是实智。二俱究竟。故总以波罗密称之。皆已具足者。正显从前所说。不能尽也。

△二分文别叹。

舍利弗如来知见(至)言辞柔软悦可众心。

初叹实智具足。如来知见者。自举所证实智。广大者。横而论之。具足一切诸功德故。深远者。竖而论之。穷尽众德之渊底故。无量无碍等者。转释叹词。无量。谓四无量心。一慈。二悲。三喜。四舍。无碍。谓四无碍辩。一法。二义。三词。四乐说。力。谓十力。始于是处非处。终至漏尽。无能胜无能坏。故名力也。无畏有四。一一切智无畏。二漏尽无畏。三说障道无畏。四说苦尽道无畏。通名无畏者。于大众中。广说自他智断。无恐惧故。禅定。如八背九次。乃至妙奢摩他。三摩禅那。解脱。如空无相无愿。乃至不可思议解脱境界。三昧。如二十五王。乃至首楞严王。于此差别功德。彻底穷源。故曰深入无际。无际者。既已穷源。更无余际。所谓知见深远者此也。一切者。仍指如上所说。一切智至佛智。皆名自觉圣智。一切法至佛法。皆名究竟果法。故俱称未有。一一圆满具足。故曰成就。成就者。即圆满具足之义。所谓知见广大者此也。

(问。既释实智应属自觉证极。观无量无碍无畏之名。似兼觉他。而八背九次三解之义。似未证极。用斯释实。得无议乎。答恒沙性德。皆悉具足。方名实智。若实智中原不具此。则施权时却从何而来耶)舍利下。叹权智具足。种种分别者。曲抑本怀。随他意语。巧说诸法者。权设三乘。巧逗群机。不有权智。何以能尔。今如来自谓能者。正见其权智具足之义。末二句。转释叹词。言辞柔软者。善顺物情。由此故能种种分别。悦可众心者。观机逗教。由此故能巧说诸法。盖此即权智具足之用耳。约佛慧称叹竟。

△二约诸法显示(前恐固执先闻。故约佛慧称叹。令知若权若实。俱未究竟。还须向上追求。此恐高推圣境。画地自限。故约诸法显示。令知法法头头。无非权实只要目前荐取。是知前后无非是药。应症便可取服。幸勿医门缄口。以待自毙可也)。分三。一取要绝言。二徴起释成。三转释释词。初。

舍利弗取要言之(至)佛悉成就止舍利弗不须复说。

初取要显证。权实之法。头头皆是。拟欲尽言。言不能尽。故曰取要言之。无量者。竖无限量。无边者。横无边际。如许未曾有法。如来一一圆满。故云佛悉成就。此即取其捷要者言之。

止舍下。绝言不说。止犹罢也。欲罢而不说也。佛以二乘人等。只知随语生解。不解言外明宗。故用无量无边等语而启发之。见其如鸟待哺。如渴思水。乃急以止之。亦仲尼所谓予欲无言之意。不须复说者。以说之无益故。

△二徴起释成。

所以者何佛所成就(至)乃能究尽诸法实相。

初句徴起。言既云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亦当略示义相。所以止而不说者。何也。

佛所下。释成。世法无非佛法。惟佛证知。故云佛所成就。佛法无非世法。众生迷昧。故云第一希有。一切见色闻声。头头错过。故云难解之法。了知翠竹黄华。般若真如。故曰惟佛究尽。然必究尽诸法。则权智究竟。究尽实相。则实智圆满。除佛与佛。孰能及此。所以止而不说者。此也。

△三转释释词。

所谓诸法如是相如是性(至)如是本末究竟等。

所谓二字。召下释上之词。谓召下如是等义。释上惟佛能究语也。如是者。指法之词。相性体力等。正所指之法。情与无情。一切皆具。故约诸法言之。释义则依性名相。如有情之身躯。无情之质本。性所持故。持相名性。如有情之元明。无情之元气。相所依故。别相名体。如有情之手足。无情之根茎。相所属故。功能名力。如有情之执捉运奔。无情之擎载支持。体所具故。业用名作。如有情之贤奸善恶。无情之家野真伪。力所成故。亲生名因。如有情之善恶因种。无情之真伪子实。作所积故。助发为缘。如有情之父精母血。无情之土膏雨润。种所托故。成就名果。如有情之色身圆满。无情之内外具足。缘所生故。好丑名报。如有情之否泰穷通。无情之轻重贵贱。果所受故。初相为本。后报为末。究竟无二。同一实相真体。故云等也。以上共有十个如是。若于前九一一了知。是究尽诸法。若于后一确确体证。是究尽实相。上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者。此耳。然此以上三科。虽显佛智究竟。实明世法无非佛法。既世法无非佛法。则一切法无非是权。一切法莫不显实。乃如来格外方便。向上提持。敷声教于六根门头。明权实于万化之域。晓了此者。则随宜所说。意趣难解之旨。不待言矣(问。十如是中。性义似指真体。何故以等义为实相乎。答。性约诸法各具之性。等指诸法同归之体。虽四河俱名为水。不得称海。必众水所归者。乃名为海。故以等义为实相也)。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三)一正颂长行。二极显难知。三略为显破。初二。一颂约佛慧称叹。二颂约诸法显示。初二。一颂叹诸佛智慧。二颂叹自证智慧。初二。一颂标叹二智。二颂依次释成。初。

世雄不可量诸天及世人(至)无能测量者。

诸佛二智究竟。超出世出世间。故称世雄。雄犹长也。不可量者。亦以所证究竟而言。谓所证之智。既已究竟。能证之人。讵可限量乎哉。诸天及世人者。天人居九界之中。故独举之。此外上有三圣。下有四凡。总以一切众生该之。古德云。等觉不知妙觉。况复余众。故总云无能知者。此是约义超颂。声闻辟支所不能知之文。佛力无所畏等。俱属佛知见中。差别功德。借此以颂诸佛智慧句也。佛诸余法。颂上其智慧门。以权智之中。亦有无量差别法故。无能测量。合颂甚深无量。难解难入义也(问。长行但云。声闻辟支不知。今云诸天及人。一切众类。无能知者。何长行偈颂。宽严之不同耶。答。六凡始种。菩萨将脱。闻缘正熟。前为先务当急。故独举闻缘。此为佛慈宜普。故亦兼余众。总为激其情志。发起胜心。以造乎能知之域而已)。颂标叹二智竟。

△二颂依次释成(略颂)。

本从无数佛具足行诸道(至)道场得成果。

本从句。颂上亲近诸佛。具足句。颂上尽行道法。甚深微妙。指上实智而言。初得相应曰见。既获大彻曰了。言虽久近多佛。尽行道法。于此甚深微妙之法。终未相应。终未大彻。故云难见难可了也。亿劫行道二句。颂上勇猛精进。非勇猛精进者。不能经劫行道故。不颂名闻者。建志之深。立行之固。声名自然洋溢。故略之也。道场成果。颂上成就甚深未曾有法。不颂随宜所说。意趣难解者。实必具权。不言可知故。颂叹诸佛智慧竟。

△二颂叹自证智慧(一句之颂。摄长行全科之文。略颂也)。

我已悉知见。

如来自谓。如彼诸佛所证。我已悉知悉见。盖将他显己。令比例而知故。颂约佛慧称叹竟。

△二颂约诸法显示(义颂)。

如是大果报种种性相义(至)言词相寂灭。

颂凡六句。双句读之。逆对长行三科。义甚显然。初二句。即长行转释释词中义。长行约生起次第。故以相性居初。此中承上文义便。故以果报为首。盖即二智为果。得此受用为报也。又九如差别。生佛同具。首句约佛界举末。故云大果大报。次句约生界举本。故云种种性相。其实生界佛界。中间本末俱该。然佛界云大。生界言种种者。以佛界殊胜。生界差别故。义指实相。生佛九如同归。故后举之。长行云。本末究竟等是也。次二句。即长行徴起释成中义。我及十方佛。乃能知是事者。不惟知其差别。兼复知其同归。长行云。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是也。末二句。即长行取要绝言中义。是法即十如之法。虽惟佛究尽。亦祇冷暖自知。实不能言其所以。故曰不可示也。既不可示。则欲谈词丧。故曰言词相寂灭。古德云。佛法大煞有。只是舌头短。即此义也。正颂长行竟。

△二极显难知(补颂)三。一许信得解。二拣思不及。三明证始知。初。

诸余众生类无有能得解除诸菩萨众信力坚固者。

除佛一人。九界俱该。故云诸余众类。六凡全迷。三圣分觉。故云无能得解。菩萨信力坚固。将来未可限量。故独除之。以究竟有能解时也。大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智论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本经后文亦云。汝舍利弗。尚于此经。以信得入。则信之为力。大矣哉。故五力以之为首。而此中所以独除。有志佛智者。宜知勉夫。

△二拣思不及三。一拣声闻。二拣辟支。三拣菩萨。初。

诸佛弟子众曾供养诸佛(至)亦复不能知。

初拣诸佛弟子。总举十方三世。一切声闻。故云诸佛弟子。供佛必闻法。显智德之深。漏尽则恼绝。显断德之极。住最后身者。惟余果缚。显是无学人也。其力不堪者。有三义。一乐小。二怖大。三用心。乐小则得少为足。怖大则怯惧不求。用心乃意识分别。是皆不足以穷佛智。故不堪也。

假使下。拣释迦弟子。假使者。设若义。舍利智称第一。满世如之。其智可谓广矣。尽上声。尽思。谓任其思索。度量。谓卜度较量。言佛智以无分别为体。二乘以分别为心。心境相乖。故虽任其思索。共相卜度较量。亦所不测也。正使者。纵令义。十方如舍利者。拣非一界。较上满世尤多。余诸弟子者。如神通目连。说法富那等。各如舍利之多。故云亦满十方刹也。总之用心既错。愈求愈远。如人急欲东行。面向西走。故曰尽思共度量。亦复不能知。

△二拣辟支。

辟支佛利智无漏最后身(至)莫能知少分。

辟支侵习。居声闻上。故称利智。三界生缘已尽。唯余身智未泯。故称无漏后身。亦满十方者。分齐与声闻正等。数如竹林者。数目比声闻更多。斯等一心者。协力与声闻正等。亿无量劫者。经时比声闻更长。欲思实智者。用心与声闻正等。莫知少分者。不知比声闻愈甚。所谓只因分别细。反令觉照迟也。

△三拣菩萨。

新发意菩萨供养无数佛(至)亦复不能知。

初拣初心。新发意者。或博地凡夫。最初发心。或不定二乘。回小向大者。皆是也。供佛显福德淳厚。了义显智慧深广。说法显悲智双运。初心便能如此。应非权渐初心可比。稻麻竹苇者。又非但如竹林可比。满而曰充。满之极也。智而曰妙。智非小也。恒河沙劫者。又非亿无量劫可比。咸共思量。不能知者。以既属思量。即是分别。有乖智体。岂能知乎。所谓才生拟议。白云万里者。以此。

不退下。拣深位。八地以上。无功用道。任运流入萨婆若海。俱名不退。数如恒沙。又非但如稻麻竹苇可比。一心共思。亦复不知者。众愈多而心愈细。心愈细而智愈远故。此上三科。自声闻以至不退。论果证。则前前不及后后。论智慧。则后后胜于前前。其数目愈多。其经时愈长。其用心愈极。其不知愈甚。总之佛智绝思。实相无相。不可以有心求。只可以无心得。罔象得珠。可为喻矣。拣思不及竟。

△三明证始知。

又告舍利弗无漏不思议(至)十方佛亦然。

承上既皆不知。毕竟有能知者。故又告之。佛之所证。故称无漏。口欲谈而词丧。心将缘而虑亡。故又以不思议称之。甚深微妙者。非二乘所知。及菩萨所及故。如来一一体证。故云我已具得。惟拣余众。我明一已。言其中权实义相。如来独能明见。不共余乘。故曰惟我知是。一切正觉。亦皆体证明见。故云十方亦然。外此者。不足以与此也(问。准前长行偈颂。或言权实二智。或言诸法实相。或权实双称。或实智单举。或言无漏不思议等。忽此忽彼。以致讲者无可准的。盍明示之。以开画一之论乎。答。权实二智。惟约佛界而言。诸法实相。通兼生界而论。生佛同归。其实皆一体也。又权实二智属心。诸法实相属境。心境同会。其实皆一理也。权实双称者。体用对论。实智单举者。以体该用。其实皆一智也。至云无漏不思议等。兼权实二智。诸法实相。而总言之。然佛既随意拈提。讲者亦惟随文销释。果能一处透过。处处圆通。前后实不相背。如蜗牛角。左右舒缩俱得)。极显难知竟。

△三略为显破(准前长行偈颂。俱是即权显实。欲令二乘人等。就路还家。惟长行自证智慧文中。微有废破权宗之意。而语未显。然且是随废随立。终归即权显实之义。其奈二乘人等。既不解即权明实。又不知权说非真。故今略为显破。庶金钱黄叶。鱼目明珠。可立辩矣。属补颂)。

舍利弗当知诸佛语无异(至)引之令得出。

初略显真实。当知者。警䇿之词。谓警以佛语无异。䇿以佛说当信也。佛语无异者。证理既同。如所证说故。既如所证而说。自非浮信可及。故教以当生大信。世尊法久后者。既经方等曰久。又历般若曰后。要当说真实者。时已至故。机已熟故。

告诸下。略破权宗。显实独告身子。破权遍告闻缘者。身子执轻易解。闻缘执重难开故。我令脱苦等。正佛告之语。苦缚即界内见思。声闻辟支同断。故云令脱。涅槃即界外权果。声闻辟支同证。故云逮得。者字宜作人字。谓如来当时。告诸声闻及缘觉云。我从前令脱苦缚。逮得涅槃人等。甚勿以所得为真也。佛以二句。显三乘之法。乃如来方便施设。非真实故。众生二句。显三乘之果。乃如来对破诸着。非究竟故。独告闻缘。兼破三乘者。显菩萨执轻。惟带破故。略明权实竟。

△二动执生疑(动执者。主解之端。生疑者。发悟之机。故曰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讲者。往往于疑处不能分疏。至于悟处自不能照应。以致前后矛盾。反怪经文不齐。今于悬科之下。一一分疏明白。务令疑处与悟处相应。至于临文。不费词而自明矣。准后身子领解文云。我昔从佛。闻如是法。见诸菩萨。受记作佛。而我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是知身子于阿耨菩提。惟恐不得久矣。今闻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又闻如来知见。广大深远等语。愈以增其惟恐或失之心。故向下三请文云。何故殷勤称叹。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又云。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又云。无上两足尊。愿说第一法等。俱蹑称叹实智之文。此身子之疑也。四子信解文云。我等自谓已得涅槃。无所堪任等。是知会众于小乘涅槃。保证自足久矣。今闻其智慧门。难解难入。又闻随宜所说。意趣难解等语。不觉动其旧执。故向下作念文云。世尊何故。殷勤称叹方便。乃至我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等。俱蹑称叹权智之文。此会众之疑也。详之)。分二。一千二动执作念。二身子腾疑三请。初二。一蹑今教以作念。二执昔教以成疑。初。

尔时大众中有诸声闻(至)辟支佛所不能及。

初叙作念之众。漏尽罗汉等。先叙无学。陈如先得道果。故首标之。千二百人者。佛成道一年。度陈如等五人。二年。度耶舍长者子五十人。三年。度迦叶兄弟。兼徒众共一千人。五年度身子目连。各兼徒一百。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得果感恩。常随于佛。今云千二百者。举大数耳。发声闻辟支心等。次叙有学。或从出家发心。或从在家发心。故云比丘比丘尼等。

各作下。叙作念之词。何故者。怪念之语。殷勤者。谆切之意。言世尊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由来久矣。一旦称叹方便。已为可异。而况其意殷勤。其词谆切。故蹑此以作念云。何故殷勤称叹方便。而作是言(云云)。是言者。即指上文称叹之语。其语为何。故向下复蹑前语以备念之。佛所得法。甚深难解者。蹑前称叹实智之语。有所言说。意趣难知者。蹑前称叹权智之语。一切声闻辟支。所不能及者。蹑前兼叹权实之语。然虽总蹑前语。而其意独怪叹权。以与昔教相违。动其旧执故也。蹑今教以作念竟。

△二执昔教以成疑。

佛说一解脱义我等亦得此法(至)不知是义所趣。

佛说。指昔日三乘。言三乘之法。始皆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脱分段生死。故云一解脱义。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者。自述闻法保证之义。而今不知。是义所趣者。是义独指叹权。言如来昔说权宗。我等亦到涅槃。而今又云意趣难知。声闻辟支不及。或我等取证之非真乎。抑如来自语之相违乎。是义归趣。我等即不知矣。千二动执作念竟。

△二身子腾疑三请三。一请为上根。二请为中根。三请为下根。初二。一长行。二偈颂。初。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至)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初蹑举疑端。四众有疑在怀。寓中形外。故身子知之。身子疑虽有异。均属未解佛语。故自亦未了。此经家叙置语也。自他俱疑。陈词致问。故云而白佛言。何因何缘者。推问称叹所以。第一方便等。正述所称叹事。所称叹事。有因有果。第一方便。指诸佛因所修法。前云。佛曾亲近诸佛。尽行道法等是也。以是佛因。故称第一方便。非指权智。甚深微妙。指诸佛果所证法。前云。成就甚深未曾有法是也。然此实智因果。俱属教菩萨法。今对声闻称叹。已为可异。而况其意殷勤。必有所为。故以何因何缘而徴问之。

我自下。陈疑致请。昔指转照三会。转照三会。岂无大小同闻之时。但非正为声闻。而声闻亦自以为不预斯事。故曰未曾从闻。此应上文。自亦未了句也。四众疑虽不同。而困心衡虑之态。同一彰着。故云咸皆有疑。此应上文。四众心疑句也。身子疑在叹实。故别无所求。惟愿敷演斯事。斯事即叹实之事也。何故殷勤等。结请之语。言如上所说。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忽对声闻称叹。或仍前弹斥于我。究竟绝分乎。抑如来激发我等。令起胜心乎。故以何故殷勤等而结请之。长行竟。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二)一颂蹑举疑端。二颂陈疑致请。初(义颂而广)。

慧日大圣尊久乃说是法(至)诸佛之所得。

欲破疑暗。故称佛为慧日。愿示果法。故称佛为大圣。究竟实智。从来不说。故云久乃说是法。自说得如是等。蹑前叹自证实智之文。自叹自所证智。故云自说如是。力无畏等。约实智别相而言。前云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等是也。不可思议法。约实智总体而言。前云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是也。此相此体。是如来果所证法。故云道场所得。非佛自说。提唱绝人。故云无能发问。我意二句。释上无能发问之义。身子意谓。我于声闻。智称第一。于此实智体相。犹难可测。况复余众。谁复能起而问之哉。无问下。蹑前叹诸佛实智之文。出定便告。故云无问自说。称叹所行道者。如前云。佛曾亲近诸佛。尽行道法。颂上长行。第一方便句也。智慧微妙。佛之所得者。如前云。成就甚深未曾有法。颂上长行。甚深微妙。难解之法句也。然此俱系素所不说。今无问自说。事属可疑。故身子蹑而举之。颂蹑举疑端竟。

△二颂陈疑致请(义颂而广)。

无漏诸罗汉及求涅槃者(至)欲闻具足道。

初代众陈疑。无漏罗汉。是声闻无学。求涅槃者。是声闻有学。今教与昔证相乖。故皆堕疑网。不知是义所趣。故谓佛何故说。求缘觉者。是辟支有学。比丘及尼。于有学中。独举出家众也。诸天龙鬼等。是八部中五部。等之一字。总摄无学。及优婆塞夷。并余部也。相视犹豫等。是疑惑之相。是事云何等。是求决之情。皆身子代陈语也。

于诸下。为自陈疑。身子意谓。佛于阿含会上。许我智慧无穷。是如来于声闻众中。说我第一。我今闻佛智慧。自于己智推度。竟尔疑惑不了。盖即为是如来所叹。诸佛究竟之法。又为是如来所叹。诸佛所行之道。不知此二。我亦能证能修否耶。据此。则身子之疑。全为佛因佛果。若会众之自谓亦得此法。到于涅槃者。岂可同日语哉。

佛口下。为自致请。自以五分法身。从法化生。故云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者。自明倾渴翘伫。虚心俟教之意。愿出微妙音者。不求随他意语。以随他意语。非微妙故。时为如实说者。不求曲顺权宗。以曲顺权宗。不如实故。又以学佛心切。事不容缓。故求时为说也。

诸天下。代众致请。数如恒沙。举八部上根之机。大数八万。举菩萨上根之机。转轮圣王。举人中上根之机。缘合时熟。乘轮而来。故云至也。合掌以敬心者。显内外俱诚。欲闻具足道者。显愿行俱大。既内外俱诚。愿行俱大。其为上根无疑。想身子受记之后。供养庆赞等。即此众也。据此。则陈疑虽兼众会。致请独为上根。佛开法说一周。正应此耳。请为上根竟。

△二请为中根二。一如来为人天绝言。二身子为中根启请。初。

尔时佛告舍利弗止止(至)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止而又止者。以示必不可说之意。既示必不可说。而又云不须复说者。以说之无益。不惟不可说。且亦不用说故。若说下。释上不说之义。诸天及人。惟识有漏因果。不知出世正道。乍闻废权立实之说。必当惊其鹜于高远。疑其涉于荒唐。说之无益。故所以不说也。

△二身子为中根启请二。一长行。二偈颂。初。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至)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重言惟愿说之者。以明必当要说之意。所以句。徴起。是会下。释成。法华高会。是如来不思议境。论地则广狭无碍。论时则十世异成。论众则一多相容。论见则隐显俱在。虽穷尽身子之智。无足较其众数。故云无数百千等。曾见诸佛者。或智胜蓄因。或威音植种。言结缘之深故。诸根。即信进念定。由佛法熏习已久。触境便起。方修即成。故云猛利。智慧即慧根。由惑障涤除殆空。遇事便知。对境即彻。故云明了。如斯之人。自当闻而深敬。谛信无疑。纵有人天惊疑。亦可纳种为因。况佛法不为愚者而默。日光不为无目而隐。所以重言愿说者。以此。

△二偈颂(标颂云)。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云)。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法王者。于法自在。若坚执不说。则不自在矣。无上尊者。九界同尊。若有所简弃。则非同尊矣。是称谓中。有责望于佛。不可不说之意。惟说者。犹云只管说也。愿勿虑者。愿勿以人天惊疑为虑也。是会无量众。通指法会。有能敬信者。独指中根。言法会有如许无量之众。除上根之外。岂尽惊疑之流。想应有中等之资。能敬能信。如上所谓诸根猛利。智慧明了人也。此是身子为中根启请。佛开譬喻一周。正应乎此。请为中根竟。

△三请为下根二。一如来为上慢绝言。二身子为下根启请。初。

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至)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上标颂下正颂)。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初长行。复止者。请之益恳。止之益严。亦不屑之教也。天人修罗。善道也。言若说是事。不惟恶道难信。虽善道众生。亦必河汉其言。故曰天人修罗。皆当惊疑。大坑喻恶道。言增上慢人。素以道德自矜。乍闻废权立实之说。必至谤法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