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来性品第十二

题云如来性品者。性通善恶由前倒中有如来性。故以题品也。

四悉檀注云云者。意令释出允同诸佛三世不同。即世界也。

又举初标后者。十号之首故名如来。十号具足闻名生善。广如下文。即为人意也。

又如名不异者。以不异释异对破外道诸偏小等之异计故。即是对治意也。

又如来即佛者。一中具足初后不二。法身之体遍一切处。即第一义悉檀也。

举显以目隐者。如来是显众生佛性。名之为性。即是因。如来名果。因果合题故。如来性品也。

又如来拟果下。亦是四悉因缘释品因果不同。即世界也。

乃至夫有心下。即第一义也。中间二悉可知。

又如来名通者。通于始终凡圣故也。

犹如如来者。四依菩萨始自外凡初心。终乎妙觉。故云通名也。

正辨如来藏之如来者。即是一切众生皆是理性如来未显现故。名之为藏也。

二十五有悉皆有我者。即是六道三乘皆正因之我也。

以如示人者。了我之性名之为如了。能归正。故曰而来也。

常不可怀名之为性者。性是不改为义。一切众生即涅槃故。故云不怀也。

不以心神不以六法者。今略斥他解。心神计能求乐。乐即涅槃何得是性。六法不即不离。不可定判为性也。

心神六法皆显者。谓现在有。故云显也。

私谓非无一边者。意不全非古人。或计心神六法如藏等。各得少意也。

彼惑与理异者。佛果在当。故云异也。

一切何所不收者。即是遮那之性。乃至阿鼻亦复何殊未显时。皆名为性也。

涅槃何法不在者。百界千如三千世间依正皆遍。名之为在也。

一切国土即涅槃相者。身土互融三无差别也。

果果性悉为经呵者。各执一门未得象之正体故也。

今明四句平等者。若内若外及非内外。是则俱是非则则非。故云平等也。

岂独一法者。不同也。他人各执内外因果等也。

于一门中作四悉说者。有门既尔。余之三门亦复如是。有门四者。不得不有以有对无即世界也。

以有接断者。令成妙有生善意也。

以有破常者。妙有破于耶常对治意也。

以有令悟者。即是理第一义也。

亦在本性者。约六即分之本性理即中间。四即极果。究竟初后有分也。

亦隐亦显者。理即故隐。名字故显。乃至究竟非隐非显等。内外比说可知也。

问藏性理三者。问出三名也。准下答文虽于性理藏各一。只合论于藏性理性等也。

前后两病就众生论者。前病约凡夫。后病约二乘。众共生。故曰众生也。

隐显涂洗者。隐故名涂。显故名洗。皆约如来知时知机。故云佛教也。

致有忧喜者。先失名忧。后得云喜。珠体常在不当忧喜也。

寡德所招者。谓凡夫薄福。二乘寡德。不受真味也。

则无煞罪者。意云性不可坏。若据下文佛意性虽不可坏。要得逆罪。亦如上文割佛等。喻定即不定逆罪不无也。

何故联翩者。五重譬说犹恐未解。况一句一义能明佛性之大纲。故以举代树而训之。如研珠益月下文师子吼问佛性之义。犹至六重。自一家消释。每至渊玄皆尽其理。古人若当不夺其长。皆以用之表佛法无二故。今存之等也。

业始性终者。从证边说。且云其终若从修论俱在于始也。

亦不得是我者。将二十五有之我。以并佛性也。

法界之体有善恶用者。善恶不出六道二乘。

在妄惑内者。阴身之内也。

异人方便者。即如来也。

于舍掘之者。五阴为舍也。

初位不能者。以在理故。

后位不须者。究竟满故。中间四句始自名字。乃至分真修行次第。故云能作也。亦隐亦显。例之可知也。

虽说有我者。有我凡夫横计为我也。

有则非有者。同凡夫故非有佛性也。

次譬不即得说以释疑者。谓凡夫执于耶常。故用婴儿为喻。且说无常治之。故云释疑也。

经云常为无量烦恼所覆者。如水成冰水性不改。众生不见名之为覆。若欲求水但融于冰水性自显也。

佛性非本非当者。理性之体不当因之与果为众生。故从因至果。故云说之耳。

窘乏缘了者。窘者怠也。迮也。窘(渠殒反)。

故言金者。金者宝也。正因之性一体具足。

此性包含者。谓含于善恶也。

此性广博故言多者。诸十法界遍有此性也。

但菩萨声闻等者。他释只大小相对。未出前之两教意也。

出假菩萨为大者。通前两教别论地前。故云不知也。家人大小者。当家之人。名曰家人。即宰主也。或从迷说三界为家等也。

缘不肯受者。机动慕大之时也。

欲先于人者。菩萨之行。皆先人后己故也。

经云起奇特想者。见此涅槃之体因果具足。一切众生同有此果。故云奇也。

意同哀叹者。先以劣修。治于耶常。后说胜修。治于无常。破其两病也。

彼譬显者。为二乘故。

此譬隐者。在凡夫故也。

禀教生解者。先禀耶教生于耶解。故云得病等也。

真我非时者。如法华中若我赞佛乘众生没在苦等(云云)。

此亦是无我苦味与常相违者。答也。前虽是吼由苦药和不成真乳。故与常相违。皆是无常故也。

经云苏乳石蜜等者。三种虽甘意在。于苦以苦和故。喻于无我等假也。四受行如经。

渐渐还饮者。名字观行已来。故云渐渐也。

未即是佛者。若约六即分之。未是分证究竟等。佛理有之。故以四德释之。未是我德也。

人别法通者。人谓证果。法即法性。通凡圣也。

法属法性注云云者。意云昔时人。法皆属法性。今时有法之人。法皆属人。以人证法故也。

谓始生终没者。若有我者。小不应无知。大不应终没也。

经云若使一切皆有佛性者。假设之言。故云假。便有者。不应无坏及有胜负。我性平等何得四姓。九界高下不同。故知无我也。

或可十难难现用等者。不细分也。但分二段耳。

经云本所更事者。更由经也。先曾经历之事既其有我今何忘失也。

应无生灭者。答前小儿无知老有终没也。

故有终没升沉者。人天为升。四趣为沈。皆由于痴珠没体中也。

此是理数之言者。理谓道理理。应然耳。

失亦无失注云云者。以本有故得无所得。今还得故失。亦是非得非失也。

佛所统处者。即是法界之内。大乘法王之家也。

有能乃至制外之用者。谓众生理性三德自在用也。

中道也者。全体佛性故。举眉间以表之。故云中道也。

不可破坏者。不为无明之所破。二死所坏也。

乃以身见触中道解者。自己之或名之为身。见居其道。故云头也。

机召于佛者。机中论召故机召耳。

明失非失者。因起断常义之如失实非失也。

经云善知方药者。知大小偏圆之教也。当果在当意云。佛性在内果在于外犹如当也。佛智默照。在内为默。现外为照也。

今明性理虚通者。性理在内。灵通是外也。

遍一切处者。一色一香皆是佛性无非珠体也。

众生不受者。谓是方等二苏中意。故法华云止宿草庵也。

镜譬圆经者。谓大涅槃镜遍照众生。若有信心自见其面。名字中亦是随喜之信。不生信心如背面不照也。

四力士见己者。相似明见分真名已。昔言失去谓之惊。今已得之谓之怪一分法身显现。故云生奇特想也。

譬中二今唯合一者。一譬起惑。二譬失理。今合起惑。即是失理故。不烦文也。

通答前十难者。前举现用知无真我。今答缘招苦故。即受三涂四趣之身。故无现用以苦为机。名为感召也。

经云谓呼失去者。小乘明无我观身空。故云失也。

无我不成者。二乘之人未知无我。法中有真我双游观意。故云不成也。

经云譬如非圣者。凡夫妄计也。

教理相称者。智契于境证常乐等味。故云甜也。

倒惑交加者。众树成藂。如惑覆理。理与惑杂。故曰交加也。如稠林成曲木等。难得出也。

依经信知故言闻香者。名字观行。乃至分真。云闻香也。以因垂果者。从于分得真因永究竟果。故云在在处等也。

经云作木筒筒(徒东反)说文筒断竹也。

复当前难者。佛性唯内等也。

此妨前后文者。此之一经处处明于佛性。四句释之。双非双照。即是今家正意也。

仍挟方便者。不约草木。是权教。

明佛性义者。一色一香安隔于草木也。

佛性但为善业之缘者。即是须闻佛性教涅槃心修为善业缘也。

经云善男子下至真实义不者。意正令问我为汝说也。

识一体三宝者。一体是境也。愚者反此善业。不成由无智。故于境成于毒药。故云不成也。

弟子作大解为生者。意云能于小乘深体此理即是大解。名之为生也。

反覆相成者。甘露若失成于毒药。名之为死。若失失毒药。即成甘覆。名之为生。禀者不同故也。

伤毁破坏者。不禀小法。名之为毒。

于其得者者。禀大乘人四悉入理也。

服鸩病差者。鸩如毒药。病差如甘露。

解药还醒者。不解即死由如服毒。还醒即生由如甘露也。

又免魔缚者。体即法界。魔不能坏也。

劝令分别己身之中一体三宝者。若不识己身中一体三宝。别体三归不成要识身中。一体方归别体一体为本。皮既不存毛将安附也。

二俱有得者。甘毒俱约大乘。不同他解也。

又佛名觉法不觉僧和合者。觉者是智。法是境。以智契境。名为不觉。境智和合。名之为僧。即三而一。即一而三。广如上文也。

初并不受者。如经我今都不知等。不受名名之并也。

后并归依佛皆不许者。即是别体。别体一体。皆不许者。应须归自身中一体三宝也。

如前四相中说者。如释百句解脱文。后如鹿怖围。三跳得脱喻别体三归。与今问同也。

经云云何得自在等者。由劝文则是我之性。我即自在为义。故四此意也。

无预约自照一体也。

经云众生业亦然者。如未怀妊当来无子。犹未成佛。云何可依也。

与佛义同注云云者。若约经文。即分真佛同从其性说六即判同也。

三种三宝者。一是别体。二是自身隐时一体。三依他显时一体。以显现故。故可归依也。

即是正路者。既能翻邪道。即是正路也。

不得妄依者。别相三宝。昔时应依。今教不依。显时一体。昔为令我知佛性生尊贵故须依。今不须依。隐时一向须依。如经于佛性中即有法僧等也。

性即佛性者。性是理故。未得称觉。故云法也。

法佛不二者。佛即是性。性与法合。名之为僧也。

兴皇明四假者。此是赖缘之假。非施设也。

理缘者。循理之假。缘真谛理也。

依龙树四悉。即第一义悉也。

就缘者。闻此真谛正解成就。即生善义也。

对缘者。即对治意者。昔能对耶归正也。

因缘者。四谛为因。众生为缘。即世界悉也。

经云等为众生作归依故者。我身既即是佛。亦为众生归依于我。众生亦同诸佛。故不归依。诸佛平等也。

经云我当次第为说真法者。一体说三。名为次第。又从别体至于一体。亦成次第。从于别体归于一体。即是真法也。

问意何为有佛者。未有证果究竟佛也。

能受持者者。受持此法佛法无二。即名为僧也。

岂可不自归耶者。我身既有一体三宝。令他归依。他身亦具一体。我亦归依。归他即是自归。以体同故。三无差故。故云岂可不自归等也。

论师数师不敢为例者。此是小乘。会三归一。法华大乘中明也。

上义说佛法僧异者。只名一义异。三宝名别。会义归名。还成一体。与一乘何别。故引法华。真是声闻。真阿罗汉等。证一体也。

注云云者。昔说三乘。今会一乘。名之为真法会。昔三宝还同一体为真僧也。

为他作一体者。他谓众生令识一体分别说三。名之为别也。

举体是佛等者。体即遍义。一中具三。故云举也。

经云于生盲众者。犹如胎中。无目故曰生盲。凡夫极恶之人全未有眼。为说别体。作于眼目也。

大将譬了因者。破敌处强。能断三惑故。譬了因太子。譬正因者。同于王性。立国安民也。

大臣譬缘因者。能辅于王。如缘资了。了能资正也。

太子譬法宝者。储君轨摸言必有则。

大将譬佛宝者。三智内照外鉴是非。十力之用也。

大臣譬僧宝者。内应主心外养万民。即是合和也。

示此梯隥者。从下至上名之为梯。说此三宝胜劣不同耳。

经云应如刚刀者。汝今以识一体。与佛智同一切智断也。

经云非为不智者。迦叶自发己迹之知一体佛性之义。今为诸菩萨开于涅槃一体三宝奇特之事。从因至果。名之为事也。

经云清净行处者。处是所依四德涅槃之窟宅也。

即是显时一体者。谓隐时佛性有当来成佛果上之用。故云不可思议也。

入藏由观非观不入者。虽闻一体秘藏三宝之名。要须修观中道体不思议境。若不修观犹如饥人。终日闻食终不得饱。亦是日夜数他宝等云云。广如止观安心文中说也。

二明乖中之惑者。执二边故也。

三辨破惑之观者。破于二边显中道正观也。

我住在身中者。即是外道所计。或计神我。或计遍身。能住常法。是我所住身是苦也。

障理不明者。乖于中道之惑。非是外计断常之惑也。

而是苦者。即是无边也。

有定实乐者。即是常边也。

皆为此呵者。为今经所呵皆不离断常之计也。

不知是谁者。未见所计若有人云。生死之中非实苦乐。即第四句也。

便执于断者。明执断常被破互转。故云常者堕断也。

折腰虫者折者也。只是回腰虫耳。周易云。尺蠖之屈以求申。龙蛇求蛰以安身。精义入神以养智。利养不贪以养德等也。

疑为解津者。津谓津通。愚既被破。闻中道法。所以不疑。故喻服苏。得中道益。薄解轻便。二释后胜者。前惑约理。亦是不疑也。

而生诸见者。苦乐断常等不同也。即是引六卷迷惑之意也。

有是无有者。既非其有。有不定有。还是无家之有。即妙有也。

无是有无者。既非于无。无不定无。还有家之无。毕竟空也。有无不二。方显中道之体也。若定执有无。不显中道。故云于上说有等也(云云)。

无二异不二者。是有无不二异二是无。此即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皆未显中也。其性不定有不定。有无不定无。双非之意得显也。此非不定小乘之意。即是定说也。

不善医师者。由愚者妄授于药。执有执无。治病不差也。

现用处所者。如前十二难中。

有即表无者。有是妙有。还是无家之有。同于虚空。故云无也。

何以默然者。应能放光现瑞说法等也。

就汝推捡者。觅其现用何得默然也。

即去来不去来者。覆相而说云。有去来而法身常住也。

智者了达其性无二者。达此无明。即时烦恼。即般若。达行即业。业即解脱。达识即苦。苦即法身。深观三道即是三德。三德之体全是法身。故云其性无二也。

劝持不二经者。既闻不二法。信于不二教。能入不二之理。故须持也。

灯炷喻者。如大论中。初焰后焰。只是一炷。非初心得不离初心。非后心不离后心。初后不二。故以指之也。

因缘即是中道者。因缘无自他性故。能了此性。即是中道也。

从乳生酪即是章门者。缘生也。

并非章门者。破缘生性计也。

自生是一往者。且许二往相续。亦须破也。

而言先有者亦因缘者。如乳水草椟子。以为因缘也。

此中六位文义宛然云云者。牛若食者喻众生理性。乳譬名字。酪譬观行。生苏相似熟苏分真醍醐究竟也。

他经复云明起断无明者。明即是智前方便教。谓之为他。

二云变语就体者。亦有其理也。

修习缘了两缘释之者。地前为缘。登地为了。所以得转变之名也。

经云是义云何者。先定为当定有为。后定无故。言云何也。

即是已有者。如经。

以微细故者。恐佛答乳有酪性故。难云何言生生即从缘不应言有也。

草亦是乳因者。将乳并草。乳中有酪相者。草中亦有乳相也。

乳酪因果亦例此并者。乳为酪因。亦应酪为乳果也。

乳为酪因乳中得有酪者。酪为乳果。酪中亦应有乳也。

文中但举一耳者。但举草中有乳。不举酪中有乳等也。

经云体味各异者。谓以色为体。乳白等也。

经云何故不生菟角者。以本无故。汝若言无应同菟角之无也。

何得言无者。若是定无酪不能杀人。乳中有其酪性。食则杀人也。

以理解释者。理谓道理。须从因缘生也。

经云以是义故者。以是众多福力。犊子因缘义故。得名为乳也。

醪是以物搅之者。即如下文。取其树汁。点之为酪。是搅今意。若从此醪。应是清劳酒名取。醪字酉边作孝。为正也。

此中开转断义如前者。如前三解不同故也。

经众生薄福不见是草者。见只是闻见属于色。约草为便。若教者不闻常住佛性之教为无福。亦是九法界之众生也。

经云虽同一咸等者。咸喻无明。上妙之冰喻于佛性也。

经云多生诸药者。药即佛性也。

亦有毒草者。即是无明也。

经云虽有四大毒蛇等者。四大合前种种功德。毒蛇合前无明。妙药合前佛性也。

经云若刹利婆罗门等者。即九界众生不同能见性也。

华譬佛性者。感应道交佛性得显也。

牙上有文彩如华者。此释由不及第二解。若作因雷生文彩同前喻憾应。此释犹当若云。牙上先有文彩。此解即非也。

经云是人能报佛恩者。非谓四事供养。名之为报。修习大乘传法化人。名为报也。

深行证见者。住地已上菩萨浅行。

闻见者。即是住前也。

经云不违我者。即是如我所说佛性难见也。

通譬一切众生者。九界众生未见佛性。慧眼未闻。喻之如盲也。

百是一数之圆者。华严约十。十为数。故名为圆。约一切之言何啻百也。故以例之耳。

般若至法华者。他解同第四时故也。不知法华三指分明。涅槃犹带方便也。

七地至十地是无生忍者。此依通教无生也。

今明不然者。总非前释也。

此譬一谛三谛者。一谛是境。三谛约观。即空假中。故云三指也。

惑于无我者。未见性时。不知无我。即是真我。故云惑也。

九譬可寻也者。此之九譬并虚空譬类例其文。与止观十法成乘义同。亦未的对。妙乐尊者约酪以言之。比附而已。由有进退今且为对之。初虚空譬既云三谛。谛即是境。三谛具足。名不思议也。二云远观虚空者。即是依境发心初心之人。起慈悲名之为远也。下之八譬随文次第配属可以意知也。

经云欲涉远路者。止观是因。三德是果。从因至果。名为远路。正喻安心也。

经云遍行求水者。谓遍破三惑。求佛性水。与止观破法遍文同也。

经云彼是楼橹为是虚空者。楼橹喻无明。无明为塞虚空喻佛性。佛性名通。与止观识通塞同也。

经云懦弱懦字(奴课反)懦亦弱也。游戏譬无明。至明清且喻见佛性。无作道品次第而修。名之为至。亦是八正道中行也。与止观修道品。文同也。

经云逼夜还家者。谓无明为夜。五阴以之为家。观犹未转名之还。更用助治名为暂。发得见佛性喻如牛。聚佛性理同。名之为聚。此与对治助道文同也。

经云如持戒比丘者。谓知大小。正与止观知次位文同也。

经云远见小儿等者。阴闇喻无明。小儿喻佛性人。牛喻违顺之境。于此强软之上安之。若无如鸟飞空。此与止观安忍文同也。

经云于夜阇中等者。暗谓无明。

画菩萨者。即喻佛性。与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