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卷第六 释如来性品

疏文为二。先释题。次就答下入文解释。初文为九。初正释。次诸师下破古。三地人下叙地人所释。四又论下判失。五今明下重释以显题旨。六间答下释疑。七有师下述生起相。八然此一品下示正答文。九论人下述古。初中二。初约果性释。次又如来下约因性释。

初言允同三世者。谓诸佛皆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云允同三世不同即世界也。

举初以标后者。初谓如来即后世尊。正云说于十号为生物善。故属为人。

破诸异计者。破三乘外道异计。故属对治。

又如来下第一义可解。

次约因性释中初文。佛与生异因果以异显同。故属世界。

又果之本下为人举显目隐为生理善也。

又性理下对治。举如来性胜。弃九法界劣。令入一性故属对治。

文如来名通下第一义。

以如示人者。乘机利物。故名示人。

次破古中又二。先序。次义。皆下破。

初云能避苦求乐者。正由此言即为所破。何者佛性体遍有何彼此。夫彼此者。悉是无常。故非性义。

次破中云不以心神等者。六法等下文自释不可用释此品。故今不用。

三序地人释中三。先序。次是义不然下略破。三私谓下结判以斥失言。

非无一边者。论师非不得别教之义。故云一边。又前诸师计心神六法但得内外一边。今佛性非内外而内而外。故不用古所释。

四判失中偏据本有者。但成正因而无缘了。

偏据缘了者。但云众生心神六法。故属缘了。而无正因缘了无体。故不可用。

据当果者。当果不通于因。故今不用。

如盲触象者。各得尾耳。失象正体。

五重释题云中岂独一法者。如诸偏据一法者。是佛性。非有下列四句。若得四悉之意四句互说。皆通藏者。下明有门中具四悉益。

以有接断者。为生断见之人理善。故说佛性。

是有以有破常者。说于佛性真常妙有破于横计。常见之人属对治。

悟佛性(至)非有下。明佛性是通所理四门是能通门。故云佛性非有。

如人问桥者。彼方等陀罗尼经第三云。我于往昔。作一比丘时。有居士设大施会。于一切沙门婆罗门贫穷下贱。所须珍宝衣服饮食。我时贫穷。故诣会所于其中路见有大桥。于其桥上见众多人匆匆往来。时诸人中有一智者。我已愚意。问彼人言。是桥何人之所作耶。是何从何来。今向何处去。此木何林所生。何人所斫。何象所载。此木为是青松白松。如是次第说于七千八百问已。尔时智者便语我言。咄痴沙门居士请汝但步路去至于会所可得悦意。汝今徒问如是等事于身无利。咄痴沙门今且速去还当语汝。我时闻此便到曾所食已荡尽。财物无余。见已懊恼。结根㘁叨是何苦哉。却到桥上见向智人。智人问言汝为憔悴多不吉耶。答言我向徒问无益之言。使我果不值于饮食财物。智人语我夫为沙门于身无益。理不应问应观诸法。于身利者。宜应须问云何为利。谓不赞己不毁他观平等法。自既利己复能利他。是时有九十亿诸忉利天听智者说发菩提心。是故当知佛性。四门皆可入道。诸家偏执如彼问。

桥亦隐亦显者。始从名字乃至等觉并具二义。且如名字位中解故名显。未见名隐。观行位中有观故名显。未证故名隐。相似见故名显。未证真性名隐。分证故名显。未穷后位名隐。

亦外亦内者。如经下合是也。

六释疑中理或合论者。性在惑中。故名为藏。

全不论惑者。从理性本净而说。

七生起相中六道区分者。应云。十法界毁阴得罪者由妄心毁妄阴。故得罪也。

今存之者。今家用此义也。

八示正答文处中僧亮曰。答云。何作善业大仙。今当说以广。长专金刚二果之因也。上略明因。故以慈悲护法为本。今广明故从三归终至十地。法瑶曰。佛性是正因。善业是缘因。故引之以示因果。

业始性终者。若据众生佛性。未名为终。今从菩萨所问。以说既问云何作善业极是问始。既云能见难见性见。即问终。僧宗亦同此判。

九述古中二。先述。次今明下正判。初云既其无我者破其假我。既云是假则无真我。故云谁御。

次正释中云不能作于善业者。此明理性位未能为善业。

握出藏己者。明究竟位不须善业。中间须作善业。

中间四句者。中间四即也。

若约四句者。得四句更束六即位作隐显名隐。不能理即也。显不须究竟即中间四即位。位具于隐显。如前说第四句。谓善业体非隐非显也。

次入文释于中从四倒品生者。由前倒故不见佛性。从此问起为定有我为定无耶。

若定有者。一切众生悉应成佛。何故今日悉在二十五有之中而不得出。故云有则非有。

不得说者。为有我病及耶。我病故不得说佛性。

释疑者。说二种教即是释疑。

经云我者(至)悉有者。夫如来藏我及佛性体一而义异。具八自在。为我义乘如实道。名为如来。以不改故。谓之佛性悉有者。常乐我净是佛性也。因亦有果。果亦有果故也。

经云烦恼所覆者。即覆论我不同别发劫覆见。

我为缘说之者。若众生有四悉。机宜说当来方得成佛而为说之。

窘渠陨(反急也。迮也)谓乏缘因资种智达。故云乏缘。

有能生力者。能生行解之力。

此性包含者。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一一无非三谛法界。故曰包含。僧亮曰。得金藏者必能富人。若见佛性则得成佛。

此性广转者。一色一香无非三德秘藏法界之法。故云也。

家人者。宰主为家人。

俱迷于理为无有知者。泽州云。二十五有众生名为家人。人有胜劣名为大小。同不解性名无知者。

但菩萨者。三藏菩萨也。但声闻亦尔。论人许三藏三乘外别有共位三乘。故着但菩萨等。

出拟菩萨为大者。出拟菩萨。义兼藏通出假。俱不知。

经云时有异人者。泽州云。异人喻佛。劝修佛超群俗。故名异人。善解造修显性之法名知方便。以法告示名语。女人劝之断障。令善益彼名雇除草。

缘为化力者。说佛性为我作化他之力也。

经云善知方便者。巧显佛性也。

经云我今雇汝者。僧宗曰。拟宜之譬耳。

经云我知方便者。以三达四辨必能广说。

经云尚自不知者。僧亮曰。同身事近。异身则远。近尚不知。况远者乎。

经云我今审能者。生曰公。理不可没。唯我能知。

经云掘出者。生公曰。除结惑之覆为掘。见佛性为出。

言同哀叹者。彼亦有二病二药也。

彼譬显者。彼譬已成劣三修。

此譬隐者。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也。

女譬前佛者。后佛亦行先佛法也。

经云是女愁恼等者。医之与母随义为喻。取其长养慧解之义。如母治惑之义。如医更无别旨。

无我苦味等者。此即以甜和苦。通名为苦。亦与真常相违。

经云以苦味用涂者。生公曰。无我之教非物所嗜。为苦味也。僧宗曰。应云医以药涂而云母者。表无异体故也。

经云不可复触者。爱染名触身。皆是无常名不可触。

真我缘起者。此明大机冥发显终未受。故云除复邪。我病去无我药已。

经云我已洗竟者。无耶常等病不复。更用无常之药。故云洗竟。

经云渐渐还饮食。于方等般若大机冥发成通别人故云渐渐还饮。

人别者。九界不同。

法通者。佛性无二。

人别非佛者。众生但有佛性者。未有常乐我净等德。故云非德。

昔既无别人者。今昔人既不异昔人。无常法性是常。此之常法昔复属谁。

经云不应生怖者。不应方等惮发。不受般若无心怖取。来至法华涅槃方知已有。故云不得。

不有总唱无者。若有我者不应流转二十五有。既流转生死验知无我。

始生终没者。验知无常差别等亦作此难。

六双为十二难者。始终一差别胜负一因缘一苦果苦缘一忘念一处一难。

现用者。现在但有无常之用。无有常用验知无常。无真我也。

应无生灭者。生始灭终也。

前譬得而失者。明佛答为二。初文者。本有性理故得。遇缘起惑故失。后譬失而得者。从雪山下文是也。

无失(云云)者。佛性之理不当得失。由于解惑论得论失。故注(云云)。

言王家者。泽州云。喻如来。三千世界是佛化处。名为王家。凡夫众生惑性增强。名为力士。心有佛性。故言眉间有金刚珠。

经云都不自知者。法瑶曰。以耶惑之首。坏正信之额。正信既破。岂知有佛性耶。虽不知有而至理羼然。如珠没皮中也。

经云因珠入体者。因珠故成二乘。乃至成圆常住大涅槃也。

机名于佛者。有通名别名机。亲者名别。通助者曰通。

失非失者。入皮故失。停住故不失。

当果在当者。众生即虽未得来世。方具喻如影现于外。

佛智默照者。没在皮里为默。影现于外为照。

惑轻曰皮者。谓喻二乘也。

经云心怀惊等者。昔来只见自身无常不净。今日忽闻我身即是常住性。犹如明镜照了分明无常有变易。故起奇想。

经云不能亲近善知识者。不能亲近实教知识。

所以不见佛性下去例。

然无不成者。由不识故还同生灭违于无我。即见真我无我方成。

经云不知无我之处者。不知无我本是真性。

作此斥者。令于无我即达真我。故云尚自不知等。

所以失理者。以烦恼覆。故虽有佛性。众生不见。名为失理。

倒惑交加者。起断破常起常破断等。名曰交加。

初分得者。名字已上俱得分名。高曰。譬十地菩萨闻佛说已能见少分明佛性理幽远也。

行者闻说知烦恼性之下有佛性也。

筒(徒红反筒也)桶他孔反下为正譬。

十地了因者。以禀教修行。始从初地已上修得了。因契于果地三德之法。故云以因承果。

过去生生者。佛于过去。处处修十地因熟。今日令亦众生修因克果。又禀教修行通于中间四即。

经云是药时者。因力分满。名之为熟。又理从缘显名药。熟时阴身中现。名从地出显。在行心名集木筒。证会本性名味真正。

又集木筒中者。理理教中集又了能显正名集。

六味譬六道者。若别譬者。苦酢无常咸。无我苦乐甜我辛常淡。随义用之处处皆通。

经云真味(至)月者。不与伪杂为真性。必在人不可迁转。如停留也。圆明不偏喻之如月。性云。非男非女者。为不定根人。又是无色界根性。

经云实有煞生者。生公虽怀五阴无损佛性伤五阴。故名曰煞生。不可以无损。谓无不善业也。

六法只是五阴者。此破定执不可计以神亦尔。

复当前难者。消此文虽便计定有无性之惑。覆于有性之理。故不可用。

有住不住者。佛性之体住非不住。令众生性作住不住。

说妨前后文者。前后文皆明毕竟清净非内外等。

石砂等者。喻煞六道五阴也。

佛性教作善恶者。非但起善由于佛性。起恶亦由于此。

经云汝今欲知(至)义不者。欲知众生身中秘藏真实义不。

经云惑有眼毒生等者。宝亮曰。更显方等成毒不成意也。

反覆相成者。只是毒药成甘露。甘露成毒药。

伤毁破坏者。破法身也。

入理生善者。智德成显体。

破恶者。断德成也。

诸文之下各有合譬者。此三行中各有合及譬也。

似约三谛者。约圆融三谛菩萨当于三教。

免魔缚者。达己身一体三宝。即魔界是佛界焉。更有于能缚也。

善分别者。分别昔归为权。今归为实也。

经云则是我之性者。性不假舍我。自身而归彼。佛若舍我归彼。是则弃本从未非为真归。是以劝令深识自身当果之性。

生理善者。一体三宝。是理善之极。即智德分成破恶。

毒药者。谓断德分满。故云二但有得也。

又我性者。是因性也。

有佛性者。谓果性必有如此解者。审入秘蜜藏也。

经云如我所说偈者。指上。若能谛观下二行偈也。

初并不受者。我今都不知下是。谓并不受别体三宝。及果地一体三宝。

复并归依者。迦叶曰佛言我亦归三宝下是。

佛皆不许归者。佛意唯令自归依己身中一体三宝。是己善业不许归他。

初总云不知者。三宝既有真有伪。今欲归之而作善业。但不知真归之处。故不知也。

性云云何归佛者。佛能除畏。故云安慰。法能断疑。故言自在。僧是福田。故曰无上利。

如前四相中说者。如四相品下卷结百句。解脱文说。谓一切众生怖畏生死诸烦恼。故受三归等。

是无预约自照者。不能自照己身三宝。

经云众生业亦然者。众生造善恶业必当感善恶果。亦如子在胎必当生不久。又若修善业必当见己身一体三宝。故云亦然。泽洲云。并法同喻众生身中三宝真性能生当果。名众生业。同子有无。故名亦然。

或令归现者。大乘别体即是一体。

或令归当者。众生当得自身一体也。

经云以其不知故者。若不知而归。则不成归。故文在生死。

经云假名优婆塞者。三归不成岂是真实。

经云汝于诸菩萨者。通于住前住上也。

贤劫则第四者。是释迦也。

第七佛者。亦是指释迦。诸非但名同十方亦等本起报。经云释迦为能文为儒义言能儒此美。迦叶有弘法之功矣。

经云归依圣僧者。承正解以示人善道也。

何不以正我翻于邪我者。此则互难令出二门对治之相。

正路者。三归是趣佛正路。

诸有所无有者。三惑二死并已故也。

三隐时一体者。众生一体三宝。全在理性。故名隐时。

昔日须依者。今涅槃教兴故不须依于佛性。

至法僧者。法性有觉照之义为佛宝。性有轨生物解之义为法宝。境智和合即僧宝。问何故要令归依己身一体不许归依余二耶。答恐忘自身一体故不听归他也。

理缘者。真谛理性缘也。即当今家昔教第一义。

就缘者。顺机修行。即当为人。

对缘即当对治因缘者。昔但顺随世间因缘。即当世界。

即对治意者。若消此文。正用对治意。

冥得余三悉益者。非无其义。故注云云。

经云若欲随顺世间法者。今世世教兴故须归依一体。昔但是随顺世间。方便引接令归别体。

经云于我身中者。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举佛身以显众生身。具一体与佛无异。正令众生于自身中起塔庙想。法僧亦然。

问身有法僧者。此以别体问于一谛体也。

言身有法僧者。意云闻法是法宝。出家为僧是僧宝。

能说此法者。说于己身有法性。即是法宝。能常忆持观察。即是僧宝。

他尚归依我等者。他尚归我一体。汝何以不自归。汝自身中一体而但归他别体邪。又他尚归我即指自身为我。他尚归我。我岂不自归己身一体耶。依此释亦便。

经云我当次第者。次第示众生一体三宝之相。

不敢为例者。一体三宝非二论所明。故不敢例。法华云。真声闻者昔日由伪。今方真实。即成同体方便义说为他。

作化一体者。我自得一体已能为他。作一体归依之处。故云我。

当举体者。全体是也。

而不相违者。不达即和合是僧义。

作此分则者。汝今不应同。于生盲不见一体。

二乘得圣者未得二乘圣者。同前凡夫结自身说。别者时机未宜且作别。说引一体。大将譬了因者。大将雄猛能破强敌以安国。如了因。即般若遍荡三惑以照理。太子譬正因者。当绍王位以治国。如正因。即法身遍一切处常益众生。大臣譬缘因者。大臣辅佐内称主心。外通民庶以助国。如缘因。即解脱助了以显正性。

经云不应生下劣心者。不应如诸声闻不知一体故也。

如王先者。意云王子不应生下劣心。应如先王故得成前绍继。大王譬亦三臣中第一譬正性。调伏诸臣譬了因。下臣。依持譬缘因。故云亦尔。

经云我示三事者。示谓示现。别体以化众生。又示谓指示。示于众生一体之上有于三义。所以疏中作指示释后释为正。

经云刚力者。所拟皆断自身一体。能断别体疑网故。喻之如刀。

不取别体者。不取昔别体也。

他已成者。果地已成一体。于我无预故不听。依何者恐迷自身一体还同小外。

经云大勇猛者。知于自身有佛性一体三宝者。皆名勇猛。

经云清净行处者。一体是圆观所观之境。故云处也。

经云奇特之事者。一体三宝超过九法界之表。昔所不说今方宣示。故叹奇特。

经云亦当证知者。此即自述我。亦当证此秘藏。

真三归处下度愚迷者。令他悉入秘藏。故注云云。

称叹佛性等者。即是称叹众生心中。现在隐时一体。当成显时一体。与佛无二。故约相好叹之。以我众生己身一体隐显相好之相明矣。

乖中之惑者。由乖中道为三惑所覆也。

此有非道者。若定计有无不名中道。双非有无方名中道。

经云若我住者。常见之人说有神我。住五阴中名为我住。即是常法不离于苦。外道宣说神我是常故。从其意宣说为常法。五阴是苦我住阴中名不离苦。

若无我者。举其断见。断见之人说无生死假名之我。乃至涅槃真我亦无以无我故。修行无利无所资润。故无所益。

经云若言苦者。为苦迁变。故属于断。

亦常亦断者。有妄乐故属常。为苦逼故属断。

不知是谁者。应有此计。未见其有。故云不知。

见修断过等者。见前人修断有过。即自修常见。修常亦尔。

尺蠖(乌反郭味蠖)易云日往月来。月往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暑来。暑往寒来。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伸也。屈伸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彼意明其自然相成。今用舍一取一。

如彼蠖虫对前无我者。第三句既云无我。第四句应云修余。

法我者。是则名曰如来秘藏。今言法常者误也。

常是通者。此义有妨。余五皆通何独常耶。

经云修余法苦者。生死本是法身而二乘等但作苦解。

经云修余法乐者。只边即是中道佛性大善下四句亦尔。疏中欲显中道为胜。故且简边理相应即以辨中道。

经云及正解脱果法也。津通也。

中道分明者。经云中道远离二边。即是分明之相。

愚尚不疑者。若以此解为正者。应云愚人尚自不疑。

何况智者。而当有疑而生。

诸见至轻便者。愚人闻于中道增其利。便如服苏轻便。何以故见利易悟。义如轻便。又本是诸见分别之人。今闻中道不二佛性。于中得解如服苏轻便。后解为正苏。

是好药者。佛性有力无畏之用。能破断常。名为好药亦得轻便者。于断常中得见佛性。名为轻便。

迷惑意者。若依六卷以释。即当前文愚人无疑之意。

说有为无等者。此即显中道妙有等无二。

异不二者。无别二来异于不二。复无不二来异于二。当知二即不二。不二即二。即非二非不二。

三聚者。色心非色心三也。

地风亦尔者。止须治地。止足治风。又上息治沉重。地病下息治虚悬风。

病不善医者。即二乘人不知佛性是也。

初可见者。如来合良医。知诸烦恼合善。知而为除断合偏发。

开示下合消息。

不应染著者。佛性犹如虚空。不应生着。

有即表无者。有谓妙有体同虚空。

道理不无者。真善妙有性同虚空。不得一向定断灭之无。

若定说者。则名妄语。应能放光说法现力无畏芳。

何以哩然者。若定有者推检之时应有应对现。无应对则不定有。

乃至四句者。僧宗曰。即色之过如僧佉。离色之过如卫世师。计一神我不一不异如犊子。道人断见外道计一切无。复与前反。皆是诤讼。

经云佛性种子者。种以能生为义。既具三因佛性。必得菩提。何谓无常。

经云假名不实者。夫有言者。但是假名不应定执。佛性亦尔不定有无。

解惑对辨者。只是愚智相对。总法是境智不二也。

先举无明者。此约业惑不二以明中道。僧宗曰。生死体空从本已来无二无别。涅槃体如如亦本来无相。此是体识诸法实相之理。成中道行。

如此释者。宛然成二非为不二。

次举行识者。此约业苦明不二。

经云白法黑法者。善恶二法也。僧宗曰。通漏无漏明因果也。

经云应修一切苦者。苦即法身。凡夫如何作世乐。

解悬指般若者。以般若中盛明无二。

故得引同深奥品者。彼灯炷品中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