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沙门释智圆述

德王品

瑶亮。谓小山瑶灵味亮也。

乃至九十等者,余三从省,故云乃至具明,应云三、四广梵行,五、六广天行,七、八广婴儿行也。

太昌下,僧宗判前二家。

后四、广后两等者,第七功德始发心,至第十功德修三十七品见佛性,此皆自行,而病、儿两行俱是化他,故云全不相应。

光宅释中,文有二段:初双标;次同是下,双释。初释体一。谓五行、十德同是因善,非是极果;外凡十信、穷学、等觉、感后。下释义异。若望妙觉报果,则十地已还同名为因,而此因中自有习果。

感后习果者,地前习因,感地上习果也,故名能感之因为五行。

酬前习因者,地上习果,酬五行习因也,故名能酬之果为功德。是则五行是地前之习因,十德是地上之习果,此即义异也。若望妙觉,二俱是因,向云体一,良在于此。斯乃别教始终教道之说,如何消释圆经?若谓不然,岂初地已上而无八得报果耶?故下破云乃菩萨之位也。

以金刚心为体者,彼见第六功德,有入金刚三时之言,便谓用等觉金心为体也。两家即瑶亮。

如其所说者,如太昌破也。

开善下,初叙彼义;文云下,引文并破。

何处不劝者,五行文后,皆有劝修,何待德王,方明奖劝?

研其遗文者,谓研核诸师所遗疏义,如向所破,皆不与经旨契会,故引而驳之。

今依下,明今释。先依文定义。五行云修,在因明矣,此语地前;十事云得,得即是证,在果明也,此语登地。

前三下,释疑显意。

其文则少者,所明行果,其文不多。

非不明修者,如向引第九功德,初发五事,即是修也。乃是舍少从多,去傍取正,故以修证判其行德。

释德王名中,初以自行化他释,次约三德释。显上自他不出三德,故有次释。初云外化广者,遍照十界故;内行深者,位居等觉故。是则位邻妙觉,故称高贵;证过十地,故号德王。德即所证三德也。又光下,次约三德释名,如文。

法性尊极者,应云法身。

从人题品者,若从所证,应云十功德品;今约能证之人者,意明人已证法,显法不虚。

经修行如是至功德者。修行,即是依经修前五行,而证此十德也。问:天行是果,病儿是用,何云修前五行耶?答:五行俱通因果,而有傍正之殊。今约通因以说,况复三谛圆观,五行具足,义如前记。

分别智所不知等者,通别菩萨出假分别智,难生两教;二乘入空泥洹智,易得中道;佛性非此二智能知,故云非难非易。

无边无中者,即边而中,故无边;即中而边,故无中。中边互无,孰为相貌?

三慧似道者,即小乘四善根,位在通,即性地也。

尚不下,别教初地证道同圆,由地前次第今尚不用,古人何得用通教共乘三慧似道而释此耶?故去圆文其义逾远。

文明下,结前三家,共成十失。

文明不闻等者,初事显云不闻,而翻作闻慧释义,故成失也。

作思议解者,小乘三慧可思议故。

作显露解者,今文十德,正是圆乘秘藏,而他作小乘显露释之。

作偏缺解者,小乘偏真三慧,非圆备三德也。

寻常解者,小教三慧,昔日已明是寻常法,如何今闻翻更惊怪?

作差别解者,五法圆证无差,岂得相由差别?

边穷者,小乘偏真是空边,非三德无穷之法也。

佛经下云云者,拒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