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次明单白知众法者。

二、所成法。

【疏】何以须者?僧通凡圣,情见难谐,我虽欲说,未知许不。又说戒广略,则有五阶,圣制乃通,凡心须显,故须和默,即应缘同。

初叙意中。初徴问。僧下,释,有二义。初约僧情不同。谐,和也。又下,二、约说戒差别。五阶者,律有三五十五种:初说至序,余者应言僧常闻;二诵至四事;三诵至十三;四至二不定;五广说(初五句也)。复有五事:一说序至四事已略;二至十三已略;三至二不定;四至三十五广说(二五句也)。复有五事:一说序至十三;二至二不定;三至三十;四至九十五广说(三五句也)。今且据一段,故云五阶。或可五合作三,圣制通者,但使有缘,并开诸略。凡心须显者,随缘缓急,令众同知。故须等者,情和缘合,法事可行也。

【疏】就制此白,如彼具详,恐不委见,故略分判。就文为三:初、叙告事情,二、忍同可不,三、举事成结也。

释文中,初指如彼者,即羯磨疏白法五句,总分三别:初叙告者,即初二句;次忍同者,即三、四二句;后结成者,即后一句。

【疏】约句有五。

【律】大德僧听!

【疏】初、大德僧听者,警众情也。将欲表述,恐有异缘,故命章大告,不容耳识妄听也。

释初句。初中表述,即次句缘本异。缘谓他想,首提美称,目彼同闻,故云命章。大犹遍也。

【疏】有人言:斯则赞美诫敕之辞也。大者,莫先为义,明九十六道有师资之僧,佛道之僧,运广莫过,故云大也。

释大字中,初科。上二句通示。大下,别释。九十六者,外道六师,各有十五弟子,执见各异故。僧者众义,彼亦称之,上求下化,故云运广。

【疏】又云:出家四果,乃是真僧,无学最高,故云大也。虽僧未阶,必得无障,以出家者必为解脱,因中谈果,亦云大也。

次释中。内外两凡,皆假名僧;见道已去,号真实僧;无学真僧中之极,独得大名。虽下,遮疑,可知。

【疏】又云:三宝为言,僧田最胜,义通余二。如爱道施缘,能生大福,故云大也。

三中。若论功行,佛法无伦。今约兼通,故推僧胜。如下,引证贤愚。经云:姨母用金色㲲上佛,佛云:可施与僧,我在僧中,佛同应供。僧为解脱,人能弘道,法在其中,故云通二。

【疏】有人言:诸义不无。今所论僧,为简小学,但取无愿,故云大也。

四中,对沙弥有愿,此义颇亲。

【疏】所言德者,有所得也。以得善居身,故名有德。出家舍着,福度含生,戒善自修,灭诸过业,修习定慧,断结成道,备此美称,乃称有德之人也。

次释德中,初、通释字义;出下,二、别列德相;备下,三、总结。德相中,六意释之:初句猒离行;次句慈愍行;戒下,修功德行。二、初句及下三学等,即自利行;福度一句,利他行。三、从初至定慧即修因,断结一句是克果。四、舍着灭过及断结是断恶,度生与定慧即修善。五、即上断恶,摄律仪也;三学者,摄善法也;福度,饶益有情也。六、福度即誓度众生,断恶即誓断烦恼,戒定慧誓学法门,成道即誓成佛道。文中六句,出家法行无不摄尽,以人通凡圣,行兼大小,故以因果、三聚、四弘释之无妨。

【疏】所言僧者,唐言和合众。和有二种,谓人、法也。言人和者,虽复殊方异质,品族不同,若至同聚,则